春风和煦绿意浓——我市全力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掠影

  本报记者 程传军

5的周刊1111.jpg

  本报记者 田凯平 摄

5的周刊2222.jpg

  本报记者 田凯平 摄

  这是一片被绿色浸润的红色土地。如今的六安,从起伏山峦到偏远农村,从单位植绿到乡村绿化,从高速国道到河流两岸,处处是一片绿色海洋。这是一座藏匿在森林中的生态之城。如今的六安,绿树成荫、青草萋萋、百花烂漫的绿色生态环境,让市民居住条件锦上添花。出门即可见绿,推窗即可赏绿,尽情享受绿色草木带来的轻松和愉悦。

  近年来,我市注重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在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老区绿色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林业保障。

  满目青山如画屏,绿色托起幸福城。去年,我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获得一项省级表彰——“第七届安徽省花卉博览会组织奖”。全年完成新造林14.13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两个、创建森林城镇8个、森林村庄85个,森林长廊示范段60公里,花园式单位30个,园林式小区40个;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以内;全市林业总产值实现358亿元,增长10%。

  林业重点工作高效完成

  近日,省林业厅组织对全省各市林业主管部门年度工作进行了考核,我市林业局考评被确定为优秀等次,得分位列全省16个市级林业主管部门第7位,较2015年14位前进了7位。在推动创森工作中,各地各部门把创森纳入年终目标考核,结合“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大力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创建,大力推进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避灾绿地和停车场绿地等建设,共实施了143项创森重点工程。全市机关、学校、医院、社区、企业、地方军队等社会各界力量都积极参与创森工作,广泛开展“爱绿护绿志愿者”、“市树市花推广”、“营造纪念林”等公益性活动,举办茶文化旅游节、山水文化旅游节、森林文化书画展等地方特色节事活动,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园林式小区、花园式单位创建,每年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带头、市几大班子领导都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带动全市建成了一大批“青年林”、“八一林”、“巾帼林”等亮点,评选出了“市树”、“市花”,吸引了30多万人参与互动,还组织了万人签名、征文竞赛、书画摄影等一系列全民参与的宣传活动。

  圆满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任务。2016年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植树造林14.13万亩,占省下达计划任务的103.9%。完成森林长廊示范段建设150.72公里,占省下达任务的201%。完成三线绿化提升,线路绿化356.72公里,新建林带188.1公里,扩建林带12.9公里,补植林带两公里;完成三边绿化提升,新造林7724亩,森林经营15040亩,农田林网建设2100亩。稳步推进国有林场等林业改革。在全省的统一部署下,市县两级都先后成立了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市政府和各县区签订了国有林场改革责任状,各县区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全部顺利通过并颁布实施,金安区、金寨县、舒城县、霍山县已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中期自查评估验收,全市15个国有林场整合为9个,全部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有序开展,推动林业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6年全市新增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两个,占本次全省入选企业的五分之一,总数达到5家,超过全省比重的三分之一,还新增94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

  扎实推进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去年以来,全市紧抓宣传教育、案件查处、火源管理、队伍建设、隐患排查5个不放松,有效地控制了森林火灾发生。2016年全市共发生森林火情15起,其中较大火灾7起,没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省规定的0.5‰责任指标。市县两级认真落实政府和林业部门“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推行监测网格化管理,加强检疫执法,开展林木种苗和林业植物检疫联合执法“绿盾”行动,积极推进社会化防治服务,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3‰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86%以上,测报准确率达86%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7%以上,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防控。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先后开展非法占用林地、野生动物保护、缉枪治爆等一系列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林区秩序稳定,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安全。2016年,全市森林公安机关共立案查处各类森林案件421起,处罚629人次,收缴野生植物913株、野生动物3794只,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28.8余万元。

  全面启动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

  记者从市林业部门了解到,2017年全市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围绕“一心一廊”、“一谷一带”四大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全面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加快构建大别山绿色生态屏障,力争完成78.45万亩营造林任务,创建7个省级森林城镇、44个省级森林村庄,20个森林康养之家;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3‰以内。实现上述目标,主要从五个“立足”上下功夫:

  立足于“增绿增效”,努力提升林业综合效益。按照省政府和省林业厅统一部署及时启动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造林绿化攻坚、森林质量提升、绿色产业富民等四大工程,实现林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森林资源增长和森林质量提升、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效益提高的有机统一。实施造林绿化攻坚,加快城乡造林绿化的步伐,推动全社会植绿、护绿、爱绿,提高全市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加快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积极构建皖江绿色生态廊道,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0.4036万亩、长江防护林人工造林2.2万亩、工程封育4.7万亩、一般封育2.35万亩。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开展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试点,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完成退化林修复15万亩、森林抚育51.6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庇护面积)36.4万亩。大力推动脆桃、猕猴桃、葡萄等水果类和油茶、山核桃等木本油料类的经济林果产业化发展,全力推动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重点在沿淮和沿“一谷一带”,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以林下种养业为重点发展木本中药材、林下中药材与林菌种植。

  立足于“改革创新”,努力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全面完成15个国有林场改革任务,落实国有林场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社会保障,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完善改革配套政策,推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严格按照三权分置改革要求,探索开展集体林业股份化经营,努力实现林业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林农变股东的“三变”要求,加快林权管理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并将服务功能向乡镇、村延伸。创新林业金融服务,推广“林权抵押+林权收储+森林保险”贷款模式和“企业申请、部门推荐、银行审批”运行机制,探索小额贷款新模式,不断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认真贯彻全省林业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实施一批重点林业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效益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建设“互联网+智慧林业”,鼓励、吸引社会力量进入林业科技领导创新创业,支持企业建立林业技术研发中心。

  立足于“依法治林”,努力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毫不放松地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坚持把林业建设纳入法治轨道,不断提高依法治林和依法行政能力。在严格落实森林采伐限额等制度的同时,今年要把林地保护作为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制订林地使用占补平衡制度规定,严格林地定额管理,坚持管理惩处并重,严管与打击齐抓,坚持林地指标使用定额与林业考评相挂钩。进一步深化森林公安改革,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理顺市、县(区)执法体系,依法打击各类破坏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构建林业防灾体系,围绕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快建立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决策支持、应急处置系统,形成科学有效的林业防灾体系,提升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森林健康和生态安全。

  立足于“绿色富民”,努力推进林业精准脱贫。积极推进生态脱贫、产业脱贫,支持贫困人口通过发展林业实现就业增收,提升林业对脱贫攻坚的贡献率。发挥好林业在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扶贫等方面优势,大力实施绿色产业富民工程,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林、竹林、珍稀树种、苗木花卉、国家储备林及大径级材等绿色富民产业。索推进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径,积极做好生态护林员的选聘和管理工作,开展森林体验和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着力培育森林休闲养生等新兴产业。

  准确把握林业发展方向

  程传军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对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安排部署。加快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准确把握林业发展方向,努力增强生态产品和林产品供给能力,优化林业产业产品结构,增强林产品生产能力。

  要提高认识,实现绿色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林业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把林业的地位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去年,市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全力打好全面振兴持久战,努力构建绿色发展崛起高地,走出一条具有六安特色的绿色兴市、绿色富民之路。作为绿色振兴的主力军的林业部门,要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发掘优势产业,切实融入到绿色振兴的大业中去。

  要找准定位,实现林业转型。去年省里开始谋划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提出林业发展既要注重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一同推进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林业部门负有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应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从全局角度去谋划和推进林业工作,在服务全市战略布局中找准林业的定位,要由以往大造林向大管护转变,由扩大规模向提质增效转变,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转变,努力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要抢抓机遇,深化林业改革。今年,全省国有林场改革要全面完成,省里也要出台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深入推进林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开展集体林业股份化经营,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随着改革任务的逐步推进,将会彻底解决深层次问题,全面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和动力,为林业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自2013年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以来,全市上下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3年多来全市林业工程总投资达到111.6亿元,完成人工造林106万亩。去年9月国家林业局在延安正式授予我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创森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森林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坚决摒弃“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错误观念,进一步巩固创森成果,增强林业发展活力,提高林业综合效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青山绿水美如画

  卢贤傲 本报记者 黄雪彦

  清明时节,走进舒城县干汊河镇七门堰村,呈现眼前是这样一幅美景:绿荫如盖、花木葱荣的生态农庄,白墙灰瓦、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点缀在村庄之间的徽派建筑公厕、别致景观池塘、绿树成荫走廓,浑然一体,美丽如画,让人赏心悦目。

  国家级生态村七门堰村国土面积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500亩,板栗林面积3000亩,林木苗圃300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徜徉在七门堰村绿树丛中,一阵清爽的空气扑面而来,寻着一片浓荫而去,成片的桂花、加拿大红枫、欧洲海棠、日本樱花等名贵树木出现在眼前。随着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实施,该村规划改造、兴建生态林7600亩、综合养殖水面400亩,综合经营生态农、林、渔、牧业,发展以观光、体验、休闲等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使当地群众享受绿色发展带来的稳定收入,真正实现青山绿水变为金山银山。

  七门堰村林业发展是干汊河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干汊河镇以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为抓手,以发展油茶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林业生产,打造青山绿水环境。

  该镇积极发动广大群众营林播绿,全镇共完成人工造林6850亩,其中完成油茶示范林2800亩,完成道路绿化45公里,农田林网3000亩,四旁植树18万株,建设林业育苗基地1300亩,建成总面积5000多亩油茶基地,每年可产10万公斤茶籽,成为当地林农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

  该镇为促进林业健康发展,严格管护森林,认真落实1.6万亩国家公益林管护措施,及时发放生态林补偿资金,落实实施对辖区内镇村林场5000亩公益林抚育。通过广泛宣传《森林法》,严肃查处滥伐林木和非法占用林地案,加强森林防火,发挥生态护林员在护林防火及日常护林中的作用,配足配齐灭火机具和器材,提升森林火灾的扑救能力,确保不发生森林火灾,同时镇林业站及时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和防治。

  同时,通过林业招商引资,吸引大户企业投资振兴林业,引进社会投资造林6000多亩,带动村民致富。其中,七门堰休闲生态园公司完成造林2000亩,年带动用工3500多人;康元公司完成造林1500亩,年带动用工2600多人;东森公司完成打石山油茶造林2000亩,带动用工3800多人;其它社会造林500亩。

 选择年月
<2017年4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293031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春风和煦绿意浓——我市全力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