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隔千里也能“对簿公堂”我市首用“科技法庭”+“背包法庭”远程审理

图为庭审现场。
本报讯(记者 储勇 王元军 通讯员 朱运俊 秦瑶)3月31日上午,市法院刑事审判二庭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庭审。特殊之处在于,这场庭审设有“第二现场”,并且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广西柳州市某医院的一个病房里。
当日法庭审理的是一起妨害信用卡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的二审刑事案件。庭审过程中,身在柳州市的上诉人,坐在轮椅上对着“背包法庭”设备进行陈诉、辩论,通过远程信号适时接入并切换,与市法院庭审现场的举证、质证、法庭辩论、被告人陈述等环节保持同步进行。
这场庭审充分利用本地“科技法庭”和远程“背包法庭”相结合的科技手段远程审理,是自我市法院首创的“背包法庭”应用以来又一科技创新举措,敲响了六安市“背包法庭”刑事审判的“第一槌”。
当天审理的这起案件因电信诈骗而起,六名被告人中,一人涉及妨害信用卡管理犯罪,五人涉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一审判决后,两名被告人不服,提起上诉。其中的一名上诉人李某在二审期间,因身体突发传染性疾病,被二审法院决定监视居住,在医院接受治疗。
为了充分保障每名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合议庭商定,在上诉人李某身体允许、且完全不影响其治疗的情况下,尽快开庭审理。上诉人李某监视居住期间,合议庭始终保持与其本人和其主治医生的联系,在得知其身体状况虽然能够参加庭审,但是所患疾病仍然不宜进入人员众多的公共场所,且治愈时间短期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合议庭与院技术部门协商,决定大胆采用本地“科技法庭”与远程“背包法庭”结合的科技手段远程开庭审理,在被告人接受治疗的医院用“背包法庭”设立远程庭审现场。
经过合议庭和技术部门制订预案、细致周密的调试部署,3月31日上午庭审正式开始。庭审过程中,通过远程庭审信号适时接入并切换,病房里的庭审现场与开庭现场的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被告人陈述等环节保持同步进行。在持续近两个小时的庭审后,合议庭宣布休庭,择日宣判。
虽然属首次尝试,但当天整个庭审过程规范、有序,远程庭审的画面和声音清晰、流畅、同步。此次庭审为“背包法庭”在刑事审判中的全面应用推广作出了新的大胆尝试,不仅维护了法律的正义,也兼顾了人文关怀,是诉讼程序中保障人权最基本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