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既然此举令贫困户增收效果较为明显,为何今年不再继续免费发放猪仔呢?面对记者的疑惑,张玉说:“因为我们了解到一个特殊情况:去年有几户贫困村民领到猪仔后,自己没有喂养,而是直接交给他人,等于说不花力气就落下一个猪仔钱,这样的扶贫不等于是养懒汉了嘛。”他坦言,正是这样,村里才决定改变方式,即先由贫困户投下本钱,再结合县里出台的扶贫产业“以奖代补”政策,对真正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进行奖补。为了加强贫困户的主动性、积极性,今年村里通过争取市交通局资金支持,对“以奖代补”的奖励标准进行了“加码”。
据张玉介绍,按照县里的奖励标准,贫困户通过种养殖实现年收入3000元的,县里将奖励1000元,然后每超过1000元,增加500元奖励,奖励封顶是3000元。而现在村里在此基础上,对每户发展种养殖再实行单项奖励,“比如,养猪每头村里再奖励1500元,如果养两头,村里就会奖励3000元。”张玉说,今年村里仍然会与贫困户签订回收协议,最大的区别是,贫困户要想领到奖励,就必须真正动手发展产业,“想不花力气就拿奖励肯定是行不通了。”
那么,对于“以奖代补”这一新政策,村里的贫困群众究竟买不买账呢?该村茶店组56岁的贫困村民李思柱在领到猪仔后,掐着手指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养两头猪,收入应该会超过7000元,这样县里会奖励3000元,而村里也会奖励3000元。“等于我额外多了6000元收入,当然划算了!”他乐呵呵地说,其实这笔账他和大伙早就一起算过,大家都决定今年至少要领养两头猪。
看到贫困村民的笑脸,在高兴之余,张玉说,他眼下还有一个担忧,那就是担心确实无钱买猪仔及发展相关产业的贫困户。他告诉记者,打算近期与村干部再进行一次深入走访,对发现的这类贫困村民进行帮扶,帮助他们申请扶贫贷款及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村里现有贫困人口81户278人,我希望今年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和以奖代补政策,在村里发展一个养羊基地、一个黑乌鸡养殖合作社,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争取实现年内278人全部脱贫。”
“扶贫先扶志,不能养懒汉,要真正调动起贫困户的积极性,让他们把产业发展起来,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在采访中,关庙乡乡长李才军说,下一步,该乡将在加大“以奖代补”政策宣传力度的同时,严把申请关、严把核验关、严把材料关,确保将“以奖代补”资金发放精准到位,杜绝“扶贫资金养懒汉”的现象,使符合“以奖代补”条件的贫困户都能从中受惠,主动积极地发展种养殖产业脱贫,形成贫困户家家有产业,户户能脱贫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