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奖代补” 扶贫治“懒”——金寨县关庙乡产业扶贫工作侧记
本报记者 储 勇 桑 宏
3月16日上午10时许,金寨县关庙乡银山村村部前集聚了10多位村民,他们都是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天,这里将举行村产业到户扶持贫困户养殖黑毛猪发放现场会,这些贫困群众每人都能领取1头村里为他们准备的黑毛猪仔。
而此时,村书记郭淑娟的手机也成了“热线”,村里的贫困户夏长贵、蒋荣洲等陆续打来电话,也希望在当天来现场领取黑毛猪仔。“今天只调运了15头猪仔,这是我们今年发放的第一批,很快还将陆续发放100来头,你等我通知吧,下次肯定有你的。”郭淑娟在电话中一一向群众解释。
现场领到了猪仔的贫困群众都非常高兴。51岁的贫困户雷中财是其中的一位。他将猪仔送回家中安置好后,又连忙跑到村部“缠上了”市交通局下派到该村任第一书记、扶贫队长的张玉,一再请求张玉下次发猪仔时再给他留一个名额,他希望再养一头。
为何贫困户的积极性这么高,是村里发放的猪仔免费?还是价格低于市场价?张玉回答说:“都不是!我们今年发放的黑毛猪仔是按照市场价29元/公斤,贫困户来领取都需要付钱。”紧接着,他又告诉记者,“你可能想不到,去年我们为贫困群众免费发放猪仔时,他们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意领。”
免费发放猪仔贫困群众不愿领,为何按市场价发放的又要争抢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主要是当时村民有畏惧情绪,很多人担心销不出去!”张玉说,去年免费发放的猪仔资金都是市交通局提供的,主要为了帮助深山里的贫困群众发展养殖产业实现脱贫增收,当时除了发放黑毛猪仔,还有乌鸡苗等,其中黑毛猪仔共100多头,但是最初只送出了十几头。
要推动产业脱贫,就要打消困难群众对销路顾虑。为此,张玉积极联系销路,他说,好在交通部门“人多摊子大”,在局里大力支持下,订单很快拿下了。在联系好销路后,他赶紧和村干部做贫困村民的工作,并与他们领签订包销协议,承诺按高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回收。最终,100多头猪仔都被贫困村民领养。
通过免费发放黑毛猪仔,增收成效怎样呢?雷中财说,他去年从村里免费领了一头价值1500元的黑毛猪仔,到年底出栏时,村里帮助以22元的价格售出,当时市场价是20元,共卖了4000多元钱,除去养猪成本,他净得约3000元。据张玉介绍,去年村里领养黑毛猪仔的贫困户户均增收差不多都在3000元上下。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