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席44个菜”到“一碗烩菜一个馍”——豫北农村宴席变化折射文明新乡风

  新华社记者 孙志平 甘泉 王林园

  “白的是豆腐,绿的是白菜,红的是肉……一锅大烩菜,管饱管够。”河南焦作市武陟县北郭乡赵马蓬村的赵冬林不久前为母亲办白事,一切从简。前来帮忙的亲友邻居30人,围着三张大圆桌,吃了顿烩菜就馍馍。整个过程简单却不失肃穆。

  记者在豫北焦作、濮阳等一些农村采访发现,随着白事简办、喜事新办的文明新乡风日益浓厚,“一碗烩菜一个馍”式的农村宴席流行开来。

  端着热气腾腾的烩菜碗,赵冬林说:“我这几年搞养殖,每年能赚六七万元钱,虽然不差钱但也不愿意铺张浪费。”一锅大烩菜,只花四五百元。余下两三碗,第二天也当了早餐,全都吃得干干净净。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与这两年农村宴席竞相比节俭的风气不同,两年前豫北农村则是“宁穷一年,不穷一天”。比排场、比阔气、比新鲜……餐桌上的攀比陋习一度让农民负担沉重。

  濮阳一贫困村村支部书记孙久道向记者介绍,过去办一桌酒席非常讲究:先上12盘凉菜,大家开始喝酒;然后上鸡、鱼、肘子、大肉4道主菜;每一道主菜配4个“铃铛”,即4个配菜;最后是12个蒸碗。这样下来,一桌宴席要44个菜。“不算烟酒,一桌至少得花费400多元,办一次宴席得一两万元。”

  79岁的赵守祥是赵马蓬村的老村支部书记,如今是红白理事会的执事。他介绍,“以前村里谁办白事,至少得杀一头猪。由于办的是‘全村宴’,至少30来桌,能从自家院子摆到邻居院子,再摆到街上。”

  与白事相比,红事更加复杂。在一些村要连吃3天,前后7场宴席。赵守祥告诉记者:“有的村规矩多,结婚前一天就要摆两次宴席。结婚当天,要先宴请男方亲戚,然后宴请帮忙办事的人;迎娶新娘回来要宴请女方亲戚,最后还有一次‘酬劳席’。婚后第一天,还要有一次‘送饭’,又是一场宴席!”

  酒席上的铺张不仅带来沉重经济负担,浪费也显而易见。“酒不喝醉不为喝好,饭菜不剩不为吃饱。”豫北一位专门承办农村宴席的厨师李浩伟告诉记者,农村没有打包的习惯,一桌菜吃下来,吃一半倒一半的现象比较常见。“一些乡镇和有的大村,每年光餐桌上的浪费都近百万元。”

  一些县乡干部介绍,对餐桌上的攀比陋习,群众意见也很大。但白事不铺张会被说不孝顺,红事不攀比觉得没面子。濮阳市台前县文明办主任蒋坤说,受攀比之苦尤甚的是经济条件一般的村民,有的一年挣的辛苦钱,一天吃喝精光,因此扭转风气势在必行。

  为此,台前县于2016年11月底出台河南首个《农村红白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详细规定红白事彩礼宴席标准,引导村民从简从俭。台前县、武陟县等豫北农村还普遍成立由老党员、退休老干部等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对婚丧嫁娶实行统一待客标准。村民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农村形成移风易俗的新风尚。

  豫北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实践证明,一旦地方党委政府释放出节俭办事的信号,农民会很快响应、积极拥护。台前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传军说:“这说明,铺张浪费看似愈演愈烈,但早已不得民心。扭转乡风,其实只隔着一层窗户纸。”

  “拒绝铺张浪费,形成节俭新风,事关民生疾苦,亦是民心所向。”武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宫卫红表示,地方党委政府、基层组织应当主动作为,以酒席上的节俭为突破口,让移风易俗的新风早日吹入农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选择年月
<2017年3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从“一席44个菜”到“一碗烩菜一个馍”——豫北农村宴席变化折射文明新乡风⊙青海15年免费教育惠及各族学生⊙莫为乌纱帽争摘贫困帽⊙郑州:10余家房产中介联合成立“诚信联盟”⊙又一种廉价必备药消失——青光眼手术用药丝裂霉素告急⊙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不再选用有争议文章⊙宁夏报考乡镇岗位毕业生不参加申论考试⊙浙江铁警破获伪造、买卖武装部队证件案⊙福建首例共享单车二维码诈骗案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