诀别家书,感受信仰的力量——寻访烈士查茂德“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桑宏

3月14日,查茂德烈士的侄子查运芳正在介绍查茂德书写家书的故事。 本报记者 隋文进 摄
“喜如妹:我俩要短期分开了。这是我们的敌人给我们的分开之苦。只有消灭了我们的敌人,才能消除这个痛苦。我的病暂时也没有什么要谨(紧),因病得很长,一时亦难除根……就是我牺牲了也是很光荣的,是为革命而牺牲,是有价值。在任何情况下我是不屈不挠,坚决与敌人战斗到底,一直把敌人消灭尽为止。望你好好保重身体,多吃饭,不生病,我就死前方放心。同时希你好好抚养丰丰小儿、小女雪雪,长大完成我未完之事。一定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到共产主义社会。谨记谨记。”3月14日,记者在查茂德侄子查运芳的引领下,来到霍山县革命纪念馆查茂德烈士的纪念展厅,看到了烈士查茂德临上战场前写给妻子的一封家书,字里行间里流露出舍己为国的高尚情操,这也成了他的诀别家书。
查茂德,霍山县石家河乡瓦背冲人。1930年11岁时参加童子团,12岁参加工农红军。烈士的父亲查知凯当年是乡苏维埃的主席,后被国民党军队杀害。查茂德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少先队长、团委书记、皖西北保卫局通讯员、班长、排长、连长、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八师团委书记、红四方面军指挥部一科参谋、野战指挥部一科参谋、冀南军区第二科科长、特务大队政委、第二支队副司令、晋鲁豫独立旅副旅长等职。由于长期对敌作战,身体不好,组织上决定叫他休养。当他听到中央军委要彻底消灭安阳、花桥、章德一带敌人的命令时,坚决要求到前方去。1947年4月22日夜,他在临出发的那天早上给爱人张喜如写下了这封信。4月24日,在安阳前线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8岁。
说起伯父,查运芳言语中透露着自豪。伯父查茂德是一个有魄力、能让别人信任的人。查运芳说;“抗战爆发后,伯父查茂德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一科参谋,后来又升任冀南军区司令部二科科长。1940年,查茂德奉命到大名、魏县一带收编地方武装。为防止土匪郭清势力向东扩展,产生不必要的冲突,查茂德单刀赴会,只身前往土匪窝,与土匪头子谈判。这足以证明。”
“伯父参加革命也是因为家庭的熏陶,当时我爷爷就讲了共产党、共产党怎么好,在这样家庭的熏陶下,他就毅然地参加了革命。”查运芳跟记者介绍道,“伯父查茂德参加红军并没有告诉家人,只是默默地帮母亲劈了很多柴火堆在家门口,并叮嘱母亲说,如果最近他不在家,不要担心也不要到处去找。这足见他的决心。”
查茂德的家书,虽没有华丽词句和豪言壮语,却有为革命事业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虽没用千言万语教育孩子,却“用实际来教育你”为国尽忠尽节;虽没有给孩子留丁点遗产,却让妻子好好抚养孩子们长大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自己未完之事。
“他那封信上面写得很清楚,感谢组织给他5个月的休息时间,他现在意思讲他身体很好了。革命不是儿戏,就是有流血有牺牲。这封信写了以后,还特别注了一下,我要与敌人拼斗到底,直至实现共产主义。他的信仰是共产主义,伯父的革命信仰,就是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查运芳谈起这封家书时感触地说道。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