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老年大学 黄龙江
老年大学,顾名思义就是老年人的学校,是应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达到终身受教育而创办的一类特殊的大学。上老年大学的老人全凭自愿,根据自己的喜爱选学各个专业,学员不受文化程度限制,他们上学不是为了解决文凭,不是为了晋级和就业,就是图个学中寻乐、学中解惑。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也完全是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要求制订的。老年大学不光是老年人的“学校”,也是老人们修身养性、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疗养院。也正是这一点,使得老年大学这一新的教育机构,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和喜爱,同时也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作为一个在艺术表演舞台上工作四十多年的我,退休后成为一名老年大学的教师,全是因为六安老年大学开设了地方特有的专业需要。
庐剧,是安徽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是地道的本土艺术种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安徽人喜爱,而六安人更是情有独钟。六安老年大学因此最早开设了庐剧专业课,不仅满足学员们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为这一朵首批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奇葩的推广、继承和发展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庐剧专业有庐剧班、庐剧队组成。庐剧班是以学习庐剧的传统唱段和新编优秀唱段以及学习庐剧的唱法为目的的,而庐剧队则是为生产具有庐剧特色的文化节目为目的的。两班均由我来授课和指导。说实在话,要把两支队培养成有一定的演唱和表演水平,并非易事。
庐剧好听。好听不一定好唱,不好唱就一定难教。在庐剧班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庐剧的难点有三个方面:一是音域宽,有些唱段音域的高、低能超出十八、九度的跨度,对嗓音的条件和演唱的方法有较高的要求;二是大、小嗓交替使用,变化方法不好控制;三是经常出现邻音十度以上最大达到十四度大跳音,不仅方法难掌握,音准也难把握。
老年大学刚开始让我接受庐剧课程教学,我并没有欣然同意,因为担心老年学生因为庐剧学习压力大而退出。如果出现这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更是一种挫伤。后来经过校领导以及朋友和家人的说服,我就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想法接受了邀请。当我真正接受任务,我就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封了底线:要么不做,要做就只能做好,绝不放弃!
经过和学员们的交谈,我发现:虽然学员们喜欢庐剧,但对自己能否唱好却没有信心,庐剧不像黄梅平柔、简明,不像京剧行当唱法划分明确,而庐剧大起伏、弯子多、大小嗓交替反复,从唱腔到唱法都很难学会。看来如何树立学员们的演唱自信心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我仔细琢磨,决定从三个方面:1、找出庐剧的特点和规律。2、找出庐剧的韵味所在。3、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拓宽学员的音域。看似简简单单的几点要求,对于我们专业的演员来说都是每天必须练习的重点,而对于没有任何戏曲和音乐基础的老年朋友们来说,难度可想而知。绝大多数人都有第二换声期,到了五六十岁时声音都会经历黯淡、沙哑、音域变窄,针对这些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八字方针”——示范、鼓励、软磨、强求。示范——自己把所要教授学生学习的唱段,“带着要求”“必须注意”“努力做到”解释着一遍遍唱给学员们听。鼓励——对学员每一唱段的演绎作出评价,以肯定优点为主,树立学员们的信心。软磨——对于难度较大,不容易掌握的要耐着性子,一个音符、一个乐句地反复教唱,针对难点反复推敲,让学员们在反复学唱中自觉领会,直至达到要求。强求——再难的地方,只要在唱段里绝不避过,用分组唱、分片唱、分人唱,要求人人过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