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桥小学 赵俊
我一直奋斗在小学教育一线,经常与家长们打交道。家长们三句话不离成绩,总有恨铁不成钢之意。我认为成绩优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和良好的气质。
孩子个性的形成,先天遗传是一方面,后天家庭和环境因素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大。因此,我认为幼儿时期就应该重视孩子良好个性的塑造。
搭建亲子平台
当前,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为父为母者往往奔波在外,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中,疏于与子女沟通。现代的家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或二孩家庭,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只管孩子吃好、穿好、玩好,没从孩子的心理特点上考虑,表现出的教育方法成人化,甚至简单粗暴,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记得有一次,我的孩子在画画时,不慎将颜料弄到了衣服上。当看到这个情景时,我没头没脑地把孩子狠狠批评一顿。“谁要你画画的,把干净衣服弄脏了,烦人……”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后来不敢再碰画笔了。这时我才发现,我已对孩子的自尊心伤害了。根据资料显示,亲子之间沟通的确缺失,情感的疏离以及粗暴的表达,可能导致孩子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容易出现抑郁、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而父母积极的关注、赞赏、鼓励,以及富于关爱的肢体语言能促进这种神经递质的发展,使孩子的情绪趋于稳定,因而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承受更多的压力。
允许孩子适当“发火”
记得我的孩子刚入学时,每天磨磨蹭蹭不愿上学,不愿写作业。我越是强迫他,他脾气越大,又哭又闹。于是我便和他谈心,得知由于天冷,他不愿起床,每天还要面对许多作业,心烦意乱。于是我用和蔼的语气说:“妈妈理解你,也相信你能克服这些困难,如果你想哭,就在妈妈怀里好好地哭一场吧!”孩子不想学习不但没被责骂,反而获得妈妈的理解与安慰,情绪自然稳定下来。大人在遭遇压力的时候,如果一味地隐忍承受,都会影响身心健康,更何况是孩子呢!
教孩子学会诉说
有的父母平日十分溺爱孩子,遭遇孩子负面情绪时十分心疼,忙不迭地投孩子所好满足其要求。但是,习惯于这种抚慰方式的孩子,学习不到如何应对挫折,如何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长大以后步入纷繁复杂的社会他将无所适从。因此,当孩子被负面情绪包围后,家长应鼓励孩子正视自己内心的感觉,让他们自由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你可以和蔼地告诉他:“我感觉你在生气,我想你有你的原因,可不可以说说你的感受,我们共同讨论一下?”孩子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就会反过来尊重父母,从而平复恶性情绪;另一方面,孩子也从父母的良好示范中,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同时让孩子遭受一些挫折、体验一些负面情绪,对他的成长是有益的,否则孩子的健康成长出现问题,会对他将来适应社会造成潜在的威胁。
家庭与学校互动
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家长应该经常与老师取得联系,通过电话、到校询问和参加家长会等形式建立校方与家庭的互动平台。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家长要认真配合,对学校的活动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在我孩子刚上一年级时,有一次,学校组织讲故事比赛,我替他报了名。刚开始他害怕,不愿登台。我就与他的老师沟通,找出最好的办法来帮助他克服胆怯心理。最后在我们和老师鼓励下,他变得有信心了,最终以出色的表现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这次经历让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十分积极主动,变得好学,变得活泼,变得乐观,变得勇敢,更让他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成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天的情绪像六月的天气一样阴晴不定,前面是号啕大哭,后面又破涕为笑。家长们应该微笑着走进孩子多彩的内心世界,用心去了解孩子的情绪,分享其积极愉快的感受,倾听其消极错误的想法,及时给予指正,伴他们一起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