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民
我的家乡三元镇很有名气,除了她历史久远,地名从未更迭外,可能就是“四月八”这个传统庙会了,这给三元提升了不少知名度,方圆百十里都知道“四月八”是个什么日期,甚至当地不少人把这一天当作一年中的重要节日,“每年都有四月八”便成了三元会期的特指。
“四月八”就是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赶会的人很多,南来北往的,打花鼓玩猴的,买卖东西的,都云集此地,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从古至今,庙会从未衰减。三元会期是由觉林寺庙会演变而来。觉林寺的原庙宇是现在三元中学的校址,三元中学又名觉林寺中学,解放前叫戎沣中学,1958年改为三元中学。据史书记载,觉林寺建于隋朝,占地三十余亩,寺内供奉西天大佛及观音塑像,当时香火很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了祭奉西天佛主的生日,这一天不少善男信女到大庙里烧香拜佛,以求平安顺当,逐步逐步就形成了庙会。由于觉林寺在三元集镇的北方,离街上很近,最后庙会干脆移至街头,成了当地的物资交流会。正会三天,以第一天为主,第一天最热闹、人最多、货也是最全的。
三元老街比较狭窄,人多了显得十分拥挤,这给传统庙会增添了几分隆重和神秘,与老街连接的还有一条土公路,高峰期公路两边都摆上了要卖的东西,一直延长到好几里路远。交易的产品名目繁多,大多数都是农资、农具、家禽幼苗,还有一些手工家具、手工编织品等。当地政府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工作人员维持秩序,从会期的头天晚上开始,一直到结束,还能多多少少收一点地皮税和管理费,以弥补办公经费不足。凡交过税费的都在卖的物件上盖个戳子,表明已交过税费了,对不能盖戳子的,交了钱之后,给盖有公章的纸质票证,票证一般都是一元、两元、五元小面额的。
赶会时最爱打扮的,要数一些大姑娘了。姑娘们三三两两,从四面八方步行走向街头,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裳都留着赶会穿,脚上穿着大口子新布鞋,上面还绣有花。走在路上,姑娘们不停地嬉闹着,倘若中间要是有人早说了婆家,便成了大家说笑的话题,脸皮再厚也遭不住大家的调逗,姑娘们开心地玩痞,连路过的小伙子都感到不好意思。
“四月八”若是逢到星期天,孩子们一般都跟大人一道去赶会。父母给上几毛钱,让孩子买点零食和小玩件。孩子们来到街上绝大多数都不跟父母在一起,他(她)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从东街口到西街尾,然后再转到东新街,随着过往人群来回走动,若遇到好吃的,定有孩子掏钱买一点,大伙一起享品,若遇到好玩的小玩件,几个孩子都会一人买一件,有的还能吹出响声,孩子们边走边玩,真的好开心。
记得我十岁那年,“四月八”的前一天,我不注意把脚给崴伤了,疼得不能走,刚好“四月八”正逢星期天,这可怎么办,会也赶不成了,急得直想哭,心里一直滴咕着:今年会期可有什么好看的、好玩的,若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哪位小伙伴能代我买一件多好呀……。我家住在大路边,朝这个方向赶集的人,基本上都要路过家门口,我只好坐在门口看着那一群群男女老少兴致勃勃地去赶会。快到中午的时候,温度较高,赶会的人们纷纷往回走,脱下外套,不再像上午那么精神了,有的挑着买来的秧马、粪筐、鸡罩、椅子等等,还有挑着小鹅苗的,小鹅子在篮子里“嘎嘎”直叫,听起来特别好玩。路过的人们,互相询问所买的东西,同样东西价格都有悬殊,有吃亏的,也有赚便宜的。
由于会期人多,难免鱼目混杂,小扒手、玩“手彩”的都来了。叶集湾有些小木匠最爱吃巧,喜欢以次充好,有时还坑人、骗人,把做的木箱、木柜子故意安上假角,然后把假角朝外,路过的人不注意给碰掉了,麻烦事就来了,要么必须把东西买下来,要么赔上几块钱走人。现在不一样了,诚信社会,法治社会,货真价实,公平交易,那些人早已没了市场。
会期最怕的是变天下雨,那时天气预报不准,雨下在前面还好些,顶多远处赶会的人不再来了,会期中途下雨叫“迫会”,赶会的人都非常扫兴,卖东西的人更是苦不堪言,辛辛苦苦地把东西拉来,货到地头死,不得不降价,甚至亏本卖出。
现在的“四月八”,虽然赶会的人还很多,但交通形式、买卖东西都跟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农具、家具少多了,来交易的大多是工艺品、工业品,还有很多服装之类的,年轻人不再步行,开着小车、骑着摩托车去赶会,只有那些还能行走的老人,蹒跚在路上,依然寻找原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