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红
春暖花开,笔者在河棚镇扶贫办同志的带领下来到该镇一探这里扶贫的春潮涌动。
扶贫车间进村 居家就业双赢
走进河棚黄河村村部,看到原先的两间活动室改成了来料加工车间,右边的一间是培训教学点,放置了一个展柜,摆放了加工的样品,有钻石画、灯串、中国结等饰品。左边生产车间则是一片繁忙场景,贫困户方文华双手在衣服袖子上跳跃几下,扣子就订好了,0.6元一件,方文华说她一天能做50来件,月增收1000来元。
方文华的丈夫多年前因脑血疝留下后遗症,不能从事正常劳动,家中还有两小孩在上学,老父亲已82高龄,患病常年吃药,生活不能自理。方文华说她想出门打工挣钱,可是上有老下有小,出不了村。
扶贫车间这一新型扶贫模式正好顺应了像方文华这样的有发展意愿但不能出村的贫困户的期待。
2016年,该镇负责人带领扶贫工作者先后到宣城、杭州、义乌等地考察学习,确定了来料加工项目,通过政府牵线搭桥,让企业进村设车间,或允许将原材料发放给农户居家进行初加工,解决就业“最后一公里”问题。
贫困户们把政府引进的这一项目亲切的称为“扶贫车间”。
项目选好了,服务要跟上。该镇专门成立“来料加工扶贫办公室”,由党委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同时聘用两名有着“淘宝”、“微商”工作经验的年轻同志,作为经纪人,负责市场开发、指导贫困户加工生产、物流运输等。
办公室经纪人夏玲慧清楚记得,2016年11月3日他们接到的第一笔订单就是给县内一家具企业做灯串,今年该公司已经把电池盒等一整套工艺订单都交给他们了。
该镇扶贫办的同志介绍,扶贫车间这一模式目前在该镇的黄河村、龙骨村和岚冲村开展试点。截至2017年1月12日,两个月时间,就带动62户贫困户,100多贫困人口从事来料加工,实现加工费用达1万元左右,其中日工资最高可达50元。
“现在我每天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就到车间来上班,中午再去接孩子放学,一点都不耽误。”贫困户黄玉梅说,他们实行的是计件工资,自由性很大。
受益的不光是贫困户,企业也得到了实惠。一直在江浙做服装加工的程海如,以前在当地招工,劳务费高且招不到人,现在听说家乡成立了来料加工扶贫办公室,把车间也搬到了村里头,和办公室签订了订单合同,“既节省了劳务成本,又为乡亲脱贫致富出了一份力,真是一举两得。”程海如说。(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