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队伍”攻克“拦路虎”——记奋战在S351六舒路上跨铁路桥的建设者们
本报记者 鲁艳艳 杨秀玲
3月7日,在S351六安至舒城段改造工程上跨沪蓉铁路、宁西铁路立交工程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工程车来回穿梭,工人们挥汗如雨,一派繁忙景象。目前六舒路上跨桥右半幅桥正在进行桥面铺装,据施工方介绍,此项工程将于今年9月完工。
由中铁二十五局安徽公司承建施工的S351六安至舒城段改造工程上跨沪蓉铁路、宁西铁路立交工程项目,既跨过两条铁路干线,又位于我市南大门的出口,被人们称之为咽喉之中的“咽喉”工程。
要说该工程施工到底有多难?人们可以想象到:项目横跨5股轨道,分别为沪蓉上下行线、宁西上下行线以及粮库专用线,全部为2万7千伏高压接触网线路,行车密度大,且工点处于路堑地段,施工中主跨挖孔桩施工、墩柱施工、盖梁施工、架桥机架设箱梁、架桥机拆除板梁以及其他所有跨线作业,距离高压距离接触网均在2米以内,施工安全风险极大。为确保项目顺利施工,项目部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制订安全生产方案,提前对接触网安装绝缘套,施工中严格按照路局安规设驻站联络员、现场防护员、带班人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施工安全。
“这个项目难度大、时间紧,是我近十年来接到的最难工程,但我们有一支铁一样的队伍,所以我对顺利完成任务完全有信心。”项目经理武天岗是一位来自内蒙古的汉子,常年在工地上奔走。项目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保证项目如期完工,从2016年9月18日项目开工以来,武天岗就很少回家。今年春节,因为担心施工进展情况,他放弃了假期,让妻子和孩子来到六安,一家人就在工地上过年。“施工过程中,除了意料之中的难度外,还有一些想象不到的技术难题需要克服。”武天岗告诉我们,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跨挖孔桩位于铁路两侧,尤其是2号墩距粮库专用线较近,桩基深度较大,且地质均为硬质岩层,难度很大。为确保市委、市政府对项目工期和质量的要求,项目部采用水磨钻和风镐配合,三班倒、24小时轮班全力攻克难题。为保证工人的休息时间,工地上还特地配备了全自动洗衣机,每人分发了4套工作服。
年前,武天岗的外公身体每况愈下,亲戚打电话过来,说老人想在临走前看看自己一手带大的外孙,可直到外公去世,武天岗也没法抽身回去一趟。“我很想回去看看,送外公最后一程,可这个项目一直是我在现场负责,临时换人,别说领导不同意,就是领导同意了我也不放心。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