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创生态优势 增强绿色动能 增进群众福祉——我市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森林城市

  叶宏伟 杭亮 本报记者 程传军

桥景如画0310.jpg

  桥景如画

百鸟天堂0310.jpg

  百鸟天堂

林水相依0310.JPG

  林水相依

绿色之行0310.jpg

  绿色出行

  春日的皖西大地,到处万木滴翠、生机盎然。放眼望去,从城中社区到偏远山村,从高速国道到河流田埂,处处都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处处都有绿色萦绕、花木相随。亲山近水,都能闻到草木的清香,看到飞鸟的灵动,捕捉到人们自在怡然的神情。

  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城市建设注入了绿色的灵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各级林业部门以“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为己任,妥善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绿色振兴的生动实践,“森林六安”正以全新的姿态阔步走来。

  盘点2016年,累累硕果令人振奋

  2016年是我市林业事业不平凡的一年,是取得新突破、新发展的一年,也是近年来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最多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林业系统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林业新发展,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六安林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如期实现。紧紧围绕创森五大体系40项指标,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实现了创建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的验收标准,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和专家组的实地核查,并于2016年9月19日在延安被正式授牌。此次六安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是我省2016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圆满收官。近5年,全市共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植树造林85万余亩,其中2016年完成14.13万亩,占省下达计划任务的103.9%。完成森林长廊示范段150.72公里,占省下达任务的201%。完成线路绿化356.72公里,新建林带188.1公里,扩建林带12.9公里,补植林带2公里;完成三边绿化提升新造林7724亩,森林经营15040亩,农田林网建设2100亩。

  森林防火工作紧抓不放。不断健全政府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专群结合、军地协同、各方支持的工作格局。按照“谁管辖、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防火责任,对凡是危害森林生态安全的违法行为,都依法从严、从快处罚,公开曝光,有效遏制了森林火灾的发生。2016年全市共发生森林火情15起,其中较大火灾7起,没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省规定的0.5‰责任指标。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果显著。持续开展“绿盾”检疫执法行动,针对涉木企业、木竹市场、建设工地、林木种苗基地、公路调运、物流领域等开展检疫执法检查,规范检疫秩序。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各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88%,测报准确率89.6%,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8%,全面完成省林业厅下达的“四率指标”,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防控。2016年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70.52万亩,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68.5万亩,防治率97%。

  森林资源管理逐步规范有序。切实加强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管理,在全市开展了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等涉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积极开展了“雷霆行动”、枪爆物品大清查行动、森林公安机关缉枪治爆行动、危爆物品和枪支安全大检查、净网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有力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2016年,全市森林公安机关共立案查处各类森林案件421起,处罚629人次,收缴野生植物913株、野生动物3794只,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28.8余万元。

  国有林场等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市县两级先后成立了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市政府和各县区签订了国有林场改革责任状。各县区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已于2016年7月底前陆续上报省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目前各县区改革方案全部通过省领导组批准。与此同时,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有序推进,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和林业大户已经成为林业建设主体,社会办林业正在走向热潮。2016年全市新增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2个,总数达到5家,新增省级林业龙头企业94个。

  展望2017年,绿色振兴步履坚实

  2017年,六安市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六安重要讲话,牢固树立并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以及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的部署要求,大力推动“一心一廊”“一谷一带”四大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全面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为实现基本建成安徽优质水源地、大别山区转型发展示范区、全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推动六安绿色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主要目标任务:完成营造林78.45万亩,其中造林4.8万亩、退化林修复15万亩、森林抚育51.6万亩;创建7个省级森林城镇、44个省级森林村庄,花园式单位30个,园林式小区40个;新建森林长廊示范路段35公里;纳入限额管理的森林消耗量控制在77.7万立方米以内;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3‰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86%以上,测报准确率达86%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7%以上;全市林业总产值增长10%。

  一是继续“造”,实施好增绿增效工程。在林业增绿上,加大新造林抚育管护,继续按照“主攻平原、提升丘陵、巩固山区”的造林绿化思路,加快城乡造林绿化步伐,将造林任务全部落实到具体小班地块,2月底前全面完成整地任务,3月底前全面完成人工造林任务,将计划任务全部落实到具体小班地块,确保到2020年完成造林面积30万亩的目标任务。积极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确保25度以上的坡耕地、15至25度重要水源地坡耕地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完成工程造林2.6036万亩。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造林绿化攻坚、森林质量提升、绿色产业富民等四大工程,实现林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森林资源增长和森林质量提升、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效益提高的有机统一。按照《六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和《六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继续按照总体规划补缺补差,强力推进创森重点绿化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森林生态体系、森林文化体系、绿色产业体系和城市森林支撑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森林长廊建设,确保到2025年全面完成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在林业增效上,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积极规划和引导好目前已经普遍开花、势头正旺的脆桃、猕猴桃、葡萄等水果类和油茶、山核桃等木本油料类的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以林下种植业、养殖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重点在沿淮和沿“一谷一带”,依据大别山药谷规划,发展木本中药材、林下中药材与林菌种植。建立行动的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工作责任,明确行动的各项工程、各项任务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纳入对各县区的目标考核。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完善抓点示范、典型引路的带动机制,主体明确、产权清晰的利益机制,良种保障、科技支撑的服务机制,精准实施、精细管理的运行机制,推进增绿增效行动顺利实施。

  二是突出“防”,紧抓森林防火工作不放松。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出台《六安市森林防火规划》,实施森林防火三期项目建设,加强野外火源管控、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和森林防火物资储备,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在传统媒体播刊森林防火公益广告、宣传防火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森林防火宣传形式,形成森林防火的强大声势。严格执行森林防火责任追究和倒查制度,坚决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突出火源管控,抓好隐患排查,在高火险时期,及时发布禁火令,严禁一切野外用火。突出抓好重点林区、重要交通路口、敏感部位的防范工作,对祭祀集中、有坟地林地、山林与居民住地交错分布的地区等火险重点区域实行死看硬守,从源头上遏制森林火灾的发生。

  三是着力“管”,坚决保护好森林自然资源。持续开展好“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等涉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力度。以整治春季乱采挖贩卖兰草、映山红和大树非法采挖、林木运输为重点,加强涉林案件的查处、侦破力度,力争查破一批重大案件、处理一批违法人员,坚决将肆意破坏大别山森林资源的违法势头控制住。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认真落实政府和林业部门“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监督考核,强化责任追究。加强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全面推行监测网格化管理,加强检疫执法,继续开展林木种苗和林业植物检疫联合执法“绿盾”行动,积极推进社会化防治服务,加大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防控力度,坚决遏制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势头,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6%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86%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7%。

  四是致力“强”,推动林业转型升级发展。以企业为龙头,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加强林业品牌建设,发展订单生产、订单种植,形成“龙头企业+原料基地+专业合作社+林农”发展模式,拉长产业链条,推动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开展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第六批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第三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工作,建立动态评估管理机制。发挥示范效应和产业集聚功能,积极推进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加强引导和服务,大力兴办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和农民林业合作社等,逐步扩大其承担的涉林项目规模,鼓励其自愿组织林业产业化联合体参与市场竞争。充分用好林业贷款贴息政策,支持林业产业发展。找准林业产业和富民的结合点,实施绿色产业富民工程,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林、竹林、珍稀树种、苗木花卉、国家储备林及大径级材等绿色富民产业。发挥林业在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扶贫等方面优势,做好生态护林员的选聘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展森林体验和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着力培育森林休闲养生等新兴产业。全面完成15个国有林场改革任务,争取各方面投入支持,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林地三权分置,进一步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林地经营权。探索开展集体林业股份化经营,并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要求,依法推进股权量化到户试点,让集体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健全林权交易平台、建设森林资源评估组织、建立和完善林业融资担保机构、林权收储中心、培育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创新林业金融服务,推广“林权抵押+林权收储+森林保险”贷款模式和“企业申请、部门推荐、银行审批”运行机制,探索小额贷款新模式,不断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范围,力争实现全市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全覆盖。

  后记:

  山峦叠翠大别山,水墨诗韵新六安。这是一片被绿色浸润的红色土地。这是一座藏匿在森林中的生态之城。如今的六安,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处处融绿于城,不断增添城市“绿肺”,仿佛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今天的六安,活力四射,满城拥翠,森林已成为六安最重要的资源,生态已成为老区发展最大的优势。

 

 选择年月
<2017年3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增创生态优势 增强绿色动能 增进群众福祉——我市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森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