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6日5/8  
文章导航
 
身边公益暖人心

  本报记者 杨子 文/图

30300153五版.jpg

30300154五版.jpg

30300155五版.jpg

30300156五版.jpg

30300177五版.jpg

  学雷锋请勿“三月来四月走”

  宋金婷

  又到3月。在这个月,学雷锋是绕不开的话题。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雷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健康成长。然而,现在很多人对学雷锋活动这样调侃“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话糙理不糙,反映得是实实在在的情况——常态化的学雷锋活动难以坚持。想起1963年春天,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那个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火热时代,多少颗心为雷锋感动,多少人把他的日记作为座右铭……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向雷锋同志学习,是个应该深思的问题。

  每年到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的时候,全市各单位、公司都会涌起一股学雷锋热潮,大街小巷会出现大批学雷锋志愿者,然而短暂的喧嚣过后,各方又很快归于平静,仿若只有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才能体会到学雷锋的热情。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曾经鼓舞激励了几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竟然只有纪念日才会扎堆学雷锋?很多时候,纪念是因为逐渐淡去甚至消失,才会为了传承而设立纪念日。我们并不缺少响亮的口号,而保护的口号越响亮,往往就越体现着我们正在失去竭力想要保护的内容。

  “只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歌颂雷锋诗中的这一句,让笔者感受至深。学雷锋,并不需要太多响亮的口号,也不需要集中在这几天“扎堆”学习,身边有很多人虽然普通,但却以朴实的事迹让我们心生敬意。雷锋的一生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的崇高精神就体现在平凡岗位上,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坚持不断地在细微平凡的小事上帮助别人。我们学习雷锋精神,需要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微之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将人们之间的互爱互助体现于身边每一处细节。细微中显精神,平凡中见伟大,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温暖人心,更令人觉得伸手可及,更能让人看到人性深处的美丽。

  今年3月5日,是第54个学雷锋纪念日,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及其高尚精神感动并鼓舞了无数中国人,“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样一句话已经不再仅仅是萦绕在你我耳畔的一句浅浅的歌词,而是很多你我身边一个个普通人的公益行为指南。越来越多的“你、我、他”加入到学习雷锋的队伍中来,参与志愿服务、投身社会公益也不仅仅是一年一次学雷锋日的“爱的奉献”,而是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日常。

  艺术点亮助学梦想

  “学雷锋日没有特地参加什么活动,因为现在新学期刚刚开学,我在忙爱联盟组织的儿童艺术助学班的事,就是每个学期资助100个孩子跳舞。现在天天都在特教中心教孩子们跳舞,这段时间在给他们排节目,过一阵子要去省里参加汇演的。”

  钱楚楚是梦工场艺术学校的校长,也是一名舞蹈教师,2016年3月,她通过爱联盟志愿服务组织帮助成立了公益助学工作站,在爱联盟的帮助下,她初步选择了一对一帮扶模式,准备帮扶金寨县燕子河镇一户父母残疾的学龄儿童张健。联想到自身的工作和特长,钱楚楚最终决定做一场公益晚会。在各方的帮助下,她在梦工厂艺术学校设置了会场,编排了一台公益主题晚会,同时邀请学生创作义卖美术作品。最终通过这台晚会,她成功为帮扶对象张健募集了近4000元。第二天,她便马不停蹄带领着10个家庭自驾车爱心送温暖小队,将这笔募捐款及爱心物资送到了帮扶对象的家中。

  “我是一个90后,生活虽不富裕,但很知足,因为我很确定每一天都是我想要的生活。舞蹈是我的生活,做志愿者是圆自己的公益梦,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我来说是特别幸福的事情。”回顾公益助学经历,钱楚楚希望通过一次次的传递与分享,让更多孩子获得更多的帮助。

  如今,钱楚楚拥有自己一个“行动小分队”,从金寨大湾乡“一套校服”到为金寨光爱学校102个孤儿发起“微心愿”征集,钱楚楚与她的小组用艺术来助学。她们将孩子们筹备“微心愿”通过公众平台发布,通过爱心朋友热情参与,认领微心愿为孩子送去心愿物资。而她们则发挥自己所长、通过艺术创意,制作各种小礼品来回馈认领心愿的爱心朋友们。目前,“微心愿”活动受到众多网友和大众的关注和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给远在大山里的孩子们送去希望。随着爱联盟2016年项目——“全市创建100个助学工作站”的计划实施,作为001号工作站站长的钱楚楚面临的工作更多了,她走访金寨县吴家店镇等村小、教学点,为她的新作品寻找真实的素材,开展助学工作计划,同时争取组建一支义教队伍,尽快让村小、教学点的孩子们也能接受到英语、艺术等更丰富的课程。

  企业造福家乡父老

  作为安徽省皖西羽绒集团的董事长,管章明在谋求企业发展之余,永远心系家乡的建设发展和公益事业。在做好自身实体经济的同时,管章明以实际行动多次捐款、捐物支持家乡经济建设,帮助扶持弱势群体,对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慷慨解囊、无偿资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裕安区固镇镇素有“皖西白鹅之乡”的美誉,2015年更是被授予了“中国羽绒名镇”的称号,白鹅养殖历史悠久,养殖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但由于受传统养殖方法的束缚,养殖方法落后、不科学、养殖效率低都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养鹅积极性。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管章明积极与区、市畜牧局沟通,邀请技术专家到现场对广大养鹅农户进行技术培训,解决鹅农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每年进行培训两场次,培训人数近400人。“养了鹅卖不出去怎么办?”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管章明与广大养鹅农户签订了羽绒原料保护价收购协议,极大地降低了群众的养鹅风险,每年年初为贫困户提供每户2000元的购置鹅苗的资金扶持,待白鹅宰杀后,从售羽绒原料款中比除,缓解了贫困户想致富、无资金扶持的困境。在对子公司自来水公司进行技改扩建中,管章明投资近500万元,使其日供水量由原来的1500吨增至6000吨,并对原供水管网进行改造,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生产用水困难,也满足了固镇镇街区居民的生活用水。在改善固镇街区饮水条件的同时,又投资十几万元,为固镇第二敬老院无偿安装自来水。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在这有限的力量里,我也希望尽可能地帮助更多的人。”管章明的公司吸收了家乡百余名剩余劳动力和十几名残疾人劳动力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使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公司充分发挥当地丰富的白鹅资源优势,同时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他积极筹措资金发展皖西白鹅,投资40万元建设皖西白鹅养殖基地,兴建大弘皖西白鹅农场,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在他的带领下,当地十几家白鹅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白鹅养殖量每年突破70万只,形成了“工厂+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延伸了羽绒经济的产业链条,解决了家乡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家乡早日实现富裕、安康的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青春在奉献里发光

  1998年出生的霍前隆是湖北师范大学会计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外地读书并没有限制住这个大男孩做公益的脚步,2016年暑假,他跟随志愿组织前往贵州省习水县隆兴镇陶罐完小支教,因优异的表现获得隆兴镇政府“优秀支教老师”称号。2016年从事志愿活动至今,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50小时以上。

  2017年寒假,返乡的霍前隆通过微博得知六安团市委和六安文明办在六安火车站举办的“暖冬行动”后,积极与六安团市委联系,成为了“暖冬行动”志愿者之一。从大年初六开始,他就冒着严寒来到了六安火车站参加志愿服务。热心的霍前隆每次都要求到室外站口去帮助困难旅客,而不在服务站内坐班。他总是早早地抵达火车站,从工作间里搬运志愿活动物品到服务点,再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去火车站候车厅打开水。

  开水桶装满后又重又容易洒,霍前隆总是主动地担起搬运开水桶的活儿,保障旅客在寒冷的站外喝到热乎乎的开水,温暖他们的心。在服务中,他积极穿梭在人群之中,来往于进站口和出站口之间,主动上前帮助困难旅客搬运大型行李。有旅客对“暖冬行动”心存戒备,霍前隆每次都主动和旅客表明身份,说明活动目的。他积极和旅客沟通,询问是否取到票、是否要直接去进站口。很多旅客表示以前只有在大城市才能看到志愿者,没想到六安也有这么多好心人,放弃自己休息时间来帮助别人,在寒冷的冬天送上温暖的服务。

  火车站进站处是一个长长的通道,没有阳光只有冷冽的寒风,霍前隆常常坚守在最寒冷的进站处,他和其他志愿者带着小推车站在那里,期间遇到一对双目失明的夫妇乘坐高铁到昆山,霍前隆就和其他志愿者一路挽扶着这对夫妇,帮他们拎着行李从进站处到安检处,再到候车厅交给站内乘警,安排在重点旅客区域。“在未来志愿之路上,我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为社会奉献更多青春的力量。”

  雷锋的故事

  人民勤务员

  从1961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的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也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有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出检票口的时候,他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背着小孩儿的中年妇女。原来这名妇女从辽宁去吉林看丈夫,一不小心把车票和钱都丢了,雷锋连忙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眼含热泪地问:“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住哪的?是哪个单位的?”雷锋回答道:“我叫解放军,家就住在中国。”

  5月的一天,雷锋冒雨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干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雷锋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牵着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想都没想,脱下身上的雨衣就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她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直发抖,就把自己的贴身衬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们早饭没吃,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便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雷锋说:“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党和毛主席啊!”

  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光荣应该归于党,归于热情帮助我的同志,至于我个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我这么一点点贡献,比起对我的要求和期望还是非常不够的……”

  帮助老人

  一次,雷锋从安东(今丹东)回来,要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包过地下通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地迈着,雷锋走上前问道:“大娘,您到哪去?”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用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您到抚顺。”老人感动极了,一口一个好孩子地夸他。

  进了车厢,他给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边,掏出刚买来的面包,塞了一个在大娘手里,老大娘往外推着说:“孩子,俺不饿,你吃吧!”“别客气,大娘,吃吧先垫垫肚子。”“孩子”这个亲切的称呼,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触,他觉得就像母亲叫着自己小名似的那样亲切。他在老人身边,和老人唠开了家常。

  老人说,她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她是第一次来,还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哩。说着,掏出一封信,雷锋接过一看,上面的地址他也不知道。老大娘急切地问雷锋:“孩子,你知道这地方吗?”雷锋虽然不知道地址,但雷锋知道老人找儿子的急切心情,就说:“大娘,您放心,我一定帮助你找到他。”雷锋说到做到,到了抚顺,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大娘用地图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老人的儿子。母子一见面,老大娘就对儿子说:“多亏了这位解放军,要不然,还找不到你呢!”母子一再感谢雷锋。雷锋却说:“谢什么啊,这是我应该做的。

  钉子精神

  施工任务中,他整天驾驶汽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时间学习,雷锋就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团结友爱

  雷锋经常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大家学习,被人们称为“小小的雷锋图书馆”。他帮助同志学习知识,同班战友乔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锋就手把手地教他认字,学算术。同班战友小周父亲得了重病,雷锋知道后,以小周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信又寄去10元钱。战友小韩在夜里的出车中棉裤被硫酸水烧了几个洞,雷锋值班回来发现后,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地为小韩补好裤子,轻轻地盖在他身上。知道这个情况的乔安山说:“为了给你补裤子,雷锋半宿都没睡!”

 选择年月
<2017年3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身边公益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