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的文学收获

  杜浩

  重走长征路,有的人是为了不忘初心汲取长征精神、不忘艰苦的革命斗争历史;有的人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采访,是为了用艺术再现长征的光辉历程,呈现出有温度的文学叙说与思考……

  1984年间,一位76岁的外国老人踏访红军长征路,成为第一位重走长征路的外国记者,历时74天,行程1.2万公里,完成了对曾经的长征、与长征有关的人物、事件的采访,并最终于1986年向世界贡献了著名的纪实文学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对长征这一“激动人心的远征”,做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解读,并通过对红军战士个体命运的描述,将红军长征融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面。

  1987年,著名军旅作家魏巍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这就是魏巍“重走长征路”后写出的“史诗性的”描写长征的长篇巨制。在重走长征路采访中,红军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给魏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军将士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一次次撞击着魏巍的心怀,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石仲泉先生,长期从事思想理论研究、党史研究,深知如果不去作深入的党史考查和研究,坐在“书斋”里写党史书,那就很难避免“概念党史”,生动性少,可读性差。在《长征行》的前言中,石仲泉提出“走走党史”的原因——“要搞好党史的研究和写作,党史工作者应尽量走出‘书斋’,努力去感受和体验一下所研究的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研究和写作党史,仅仅知道一些党史概念,通过文献资料了解些党史情况是不够的。凡有条件和可能,要尽量去感受和体验某些重要的党史问题,努力掌握第一手原始的、实际的可靠材料。”

  在《百年潮》开设的“走走党史”专栏开篇中,石仲泉也曾经讲:“‘走走党史’,为什么要从走长征路开始?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崇尚英雄、讴歌革命的环境中成长的。这个信念、这种价值观念是很难改的。我在研究党史,又产生了要‘走走党史’的想法,怎么走呢?这有一个选择问题。在青年时代,对长征就很向往;研究党史以后,对长征的认识更清楚了——红军长征是我们党在中华民族史上和世界战争史上创造的一个奇迹,是80年波澜壮阔历史最惊心动魄、也最精彩感人的篇章。因此,‘走走党史’,首先要走长征路。”

  为此,从2001年开始,作者利用六年的时间,重走了红一、红二方面军的全部长征路及红二十五军的部分长征路,足迹遍及中央苏区的赣南、闽西和赣西南等地。通过实地考察,石仲泉亲身感受到红军长征的悲壮历程,亲身体验了红军长征经受的艰难困苦,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遵义会议的历史转折作用有了新的感受,进一步感受到毛泽东参与中央领导核心对于红军和党的命运的巨大作用,丰富了对红军长征历程的认识,澄清了一些长征史实。在写作上,《长征行》被评为能“吸史家之专,汇文学描绘之长”,巧妙地把史实性和文学性结合起来,开辟了党史写作叙议结合的新途径,堪称长征研究史上学术性与文学性有机融合的经典。

  这些国内外作家“重走长征路”,不仅给他们提供了丰富不竭的文学源泉,彰显了他们的文学信念和文学理想,更印证了这样的文学真理——文学只有与民族的历史与时代的命运密切相连,才是永远的最有有生命力的文学,这样的文学才会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选择年月
<2017年3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文学,应该记住他们—大型文学原创“金寨红”活动纪实⊙“重走长征路”的文学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