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老汉的脱贫梦

  张应龙 本报记者 徐有亭 王元军

  家住霍邱县乌龙镇铜佛村东庄组的张泽常老汉一生勤劳,娶妻生子后加之父母年迈,为养老养小拼命辛劳,现在自己年过花甲,夫妇俩身上又多了老年病,儿子身体也一直不好,不能干重活,因此勤快了一辈子的张老汉,如今还是十分贫寒。

  2015年精准扶贫到村组,张泽常被村列为精准帮扶对象,镇村工作组“几顾茅庐”到家看望。针对他家情况帮他谋划脱贫计划。看到他家场院比较宽绰,多年闲置的猪圈还比较完好。就建议他因陋就简养鸡鸭鹅,闲置的猪圈再利用起来,养几头猪。可是脱贫计划编织出来后,老张就是提不起兴趣,迟迟没有行动。工作组再次做他的思想工作时,他说:“铺这么大摊子需要多少钱呀,我哪里去弄钱?况且这些牲口万一养不成怎么办?”了解到老张的顾虑后,下村指导工作的镇党委书记赵勇立即坚定地说:“没事的,老张你只管放手去干,没钱我们有无息贷款支持你,没技术我们有人来教你,怕养不成,我们有防疫部门定期上门免费服务,基本上万无一失。另外牲畜出栏后,我们还按数量给予奖补。”

  顾虑被打消,原本就十分勤劳的老张又有了精神头。2016年春,他通过省吃俭用筹集了一点资金,又从镇里贷了些款,简单地置建了鸭圈,鸡圈,鹅棚。鸡鸭鹅陆续都到他家落了户。老张还在养猪大户家匀了两条猪仔,就这样,把脱贫的“宝”全部压齐了。

  每天老张和老伴忙完田地活后,就在家按照镇里指导员提供的科学饲养方法,边学边侍弄这些“宝贝”,买的玉米、黄豆、精料和家里打米谷糠一起搅和粉碎,就成了这帮“小家伙”们爱吃的“佳肴”。看着它们一天天地长大,老张心里乐开了花,多年的腰痛关节痛也仿佛好了许多,农闲时还试着在乡下建筑队干点杂活。

  多年因骨质增生不能干重活的30多岁的儿子张开峰,看着父母终日劳碌的样子再也坐不住了,要求能帮助父母干点啥。村党总支书记潘学生知道后,帮张开峰联系到东莞一家工厂做门卫,月薪在3000元左右。就这样“养殖+种植+劳务”齐头并进,到了年底一“盘点”,老张一家去年全年“成绩单”就出来了。儿子张开峰门卫收入加老张打散工收入共计3.5万元;20多亩水田收稻谷约1.5万公斤,剔除成本可净得收入2万元左右;养鸡出栏68只,鸭40只,鹅13只,养成并出栏肥猪2头,扣除成本按保守估算可得收入4500元,政府又按牲畜出栏数量追加奖补金3850元。

  老张实现了一年“摘帽”脱贫,他逢人便说:“要不是赶上了政府精准扶贫,我不知到猴年马月才能爬出穷洞门!”

 

 选择年月
<2017年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12345
6789101112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贫困户增收的福果——10万亩“金安脆桃”成长记⊙万亩野生玉兰花绽放大别山⊙莫让陋习负了春光⊙贫困老汉的脱贫梦⊙毕小彬主持召开市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中国电子检验检疫网上申报系统在我市上线⊙市第九届桃花节3月中旬启幕⊙九十里山水画廊入选省乡村旅游扶贫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