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国 本报记者 黄雪彦
“我到苏州打工10年了,10年间,我完成了从帮人打小工到带班管理工地,再到自己创办建筑公司的‘三跨越’,如今亲戚邻居50多人,跟着我长年在苏州打工,人均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近日,春节从苏州返乡的舒城县庐镇乡和平村村民方杰在庐镇乡商会2017年新春联谊会上说,“在外创业,一年忙到头,抽不出闲空回家,一年只能回来一次,村里人都说我变了,变得白白胖胖,成了城里人了,哈哈……”一阵爽朗的笑声,在庐镇成庆休闲农庄会议大厅里回荡。
近年来,庐镇乡党委、政府着力于破解“三农”发展难题,突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把劳务输出当作产业来抓,多举措促进农村繁荣和农民收入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全乡每年外出务工农民达5000多人,劳务收入超两亿元,劳务经济已经成为该乡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为了促进劳务经济的发展,该乡抓培训,提技能。首先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和农民工个性特点,着眼于培训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引导劳务输出结构由蛮力工向技能型工种转变。
建平台,促对接。该乡加强与劳务经济网、人力资源网等信息平台对接力度,及时获取企业用工工种、人数、薪酬等各类招(用)工信息;完善集劳动力资源、人才储备、用工信息于一体的劳务工作档案,建立上下联动的信息沟通网络,为农村劳动力求职、企业用工提供快捷、优质服务。
创机制,谋共赢。鼓励农民自主输出,全乡通过亲带亲、邻带邻、村帮村、户帮户等方式,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新疆等省市,形成一支支诸如“市政建设大军”、“脚手架建筑大军”、“农产品营销大军”等庐镇农民工群,约占外出农民工的50%以上,逐步实现农民工规模化输出。
优服务,助就业。畅通劳务输出渠道,该乡13个村均聘用1至2名劳务输出信息员,全乡建立劳务基地20多个,经纪人近百人,协调劳务有序输出。重视发挥流动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帮助协调解决留守孤寡老人生活和孩子上学等问题。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创业。
近几年,通过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庐镇乡实现了农村面貌大变化,农民素质大提高,农民增收大跨步。如今90%的农户住上了宽敞的楼房,全乡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通过到城市务工、经商,实现“农转非”,由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