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沟”写就扶贫“大文章”——来自霍山县上土市镇的产业扶贫报道
本报记者 余浩 曹辰/文 张玲玲/图




开发温泉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培育石斛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推广仔猪领养助力农户增收……初春的大别山区,惠风和煦、鸟语花香,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上土市镇,亲眼目睹了一场干部群众齐上阵、奋力脱贫奔小康的产业扶贫火热景象。
坡上石斛坡下温泉
刚刚吃过午饭,家住上土市镇龙金村的李名仲、李名旺老哥俩就背上了背篓,来到村里的石斛基地。眼看种植石斛的最佳时节就要到了,基地里的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平整土地、加装遮阳网。李家老哥俩就是石斛基地周边的贫困户,自从项目运行以来,空闲时他们就来打零工。“1天工钱100多元,天气不好啊、下雨啊就不出工了”,李名旺告诉记者,去年,他总共在基地里出了100多个工,全年算下来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
像李名旺兄弟俩在石斛基地打工的贫困户还有不少,由于基地离家近,时间安排上又比较自由,这样的工作很受当地村民欢迎。“你想想啊,农忙的时候能照顾到自己家里的田地、庄稼,有空了再来基地打打工,好多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也都不出门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干嘛跑那么远呢”,上土市镇副镇长朱晓宇说道。如今,这片占地近50亩的仿野生霍山米斛基地已辐射周边两个村民组、200人受益,带动贫困户35户107人实现脱贫。
(下转四版)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产业扶贫作为我省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之一,正在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通过辐射带动,一大批原本没有脱贫出路的贫困户迅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因为找准了产业,一个个贫困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我市作为地处大别山区的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尤其是在广大的山区和偏远地区,既没有发展工业的优势,也没有发展工业的潜力。长期以来,山区群众困居于山野林间,仍然沿用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一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之道。然而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开展以来,依托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的各类特色产业,彻底改变了山区贫穷闭塞的落后面貌,从特色种养业到乡村旅游业,从电商进村到带田入股,越来越多的农民融入到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他们不仅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更成为了改革发展的受益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脱贫攻坚的强力推进,赋予了这片绿水青山新的历史含义,产业扶贫的丰硕成果为山区群众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铺就了一条越走越宽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