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沟”写就扶贫“大文章”——来自霍山县上土市镇的产业扶贫报道

  本报记者 余浩 曹辰/文 张玲玲/图

DSC日报一版2.JPG

DSC日报一版3.JPG

DSC日报一版4.JPG

DSC日报一版5.JPG

 

  开发温泉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培育石斛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推广仔猪领养助力农户增收……初春的大别山区,惠风和煦、鸟语花香,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上土市镇,亲眼目睹了一场干部群众齐上阵、奋力脱贫奔小康的产业扶贫火热景象。

  坡上石斛坡下温泉

  刚刚吃过午饭,家住上土市镇龙金村的李名仲、李名旺老哥俩就背上了背篓,来到村里的石斛基地。眼看种植石斛的最佳时节就要到了,基地里的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平整土地、加装遮阳网。李家老哥俩就是石斛基地周边的贫困户,自从项目运行以来,空闲时他们就来打零工。“1天工钱100多元,天气不好啊、下雨啊就不出工了”,李名旺告诉记者,去年,他总共在基地里出了100多个工,全年算下来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

  像李名旺兄弟俩在石斛基地打工的贫困户还有不少,由于基地离家近,时间安排上又比较自由,这样的工作很受当地村民欢迎。“你想想啊,农忙的时候能照顾到自己家里的田地、庄稼,有空了再来基地打打工,好多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也都不出门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干嘛跑那么远呢”,上土市镇副镇长朱晓宇说道。如今,这片占地近50亩的仿野生霍山米斛基地已辐射周边两个村民组、200人受益,带动贫困户35户107人实现脱贫。

  (下转四版)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产业扶贫作为我省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之一,正在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通过辐射带动,一大批原本没有脱贫出路的贫困户迅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因为找准了产业,一个个贫困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我市作为地处大别山区的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尤其是在广大的山区和偏远地区,既没有发展工业的优势,也没有发展工业的潜力。长期以来,山区群众困居于山野林间,仍然沿用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一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之道。然而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开展以来,依托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的各类特色产业,彻底改变了山区贫穷闭塞的落后面貌,从特色种养业到乡村旅游业,从电商进村到带田入股,越来越多的农民融入到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他们不仅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更成为了改革发展的受益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脱贫攻坚的强力推进,赋予了这片绿水青山新的历史含义,产业扶贫的丰硕成果为山区群众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铺就了一条越走越宽的康庄大道。

 

 选择年月
<2017年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12345
6789101112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强调奋力开创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新局面⊙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王胜出席会议并讲话⊙史河水碧花相映⊙“小山沟”写就扶贫“大文章”——来自霍山县上土市镇的产业扶贫报道⊙孙云飞会见慈兴集团董事长胡先根一行⊙毕小彬在调研城区企业复工时强调优化发展环境 加大帮扶力度⊙我市逾九成规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金安强化市场监管消费维权⊙淠河总干横排头大桥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