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芳 本报记者 储勇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四。一大早,裕安区韩摆渡镇马家庵村委会农贸大市场格外热闹。前来“凑热闹”的除了附近买菜的居民外,更多的是十里八乡赶来的求职者。当日,六安市2017年春风行动韩摆渡镇“促就业·助脱贫”专场招聘会在这里举行。
  乡村招聘会的一幕:
  60岁以上老年人争相投简历
  “车间无污染无噪音,工资按月到账,年底有带薪休假……”上午9点左右,招聘现场已经是人山人海,为了“抢到”更多的人来应聘,不少企业的招工人员大声喊着招工信息来吸引求职者,并主动与求职者搭讪,介绍企业的招聘信息及待遇,询问求职者的就业意向。
  采访中,记者在熙熙攘攘的现场留意到一个特别的“画面”,一家企业的招聘席位被一群老年人近乎围了起来。挤上前去,记者看到几名老年人每人手中都拿着登记表,焦急地等待填写,他们的脸上分明有一种生怕机会错过的神情。“只有这家招人的要求是65岁以下,我刚过60岁,符合要求。”一名老人对记者说道。
  听完老人的话,记者浏览了这家企业的招聘海报,果然,从海报上记者看到,招聘企业列出招聘的岗位中,“秩序维护员”(保安)、“保洁员”岗位的年龄要求都是“65岁以下”。其中,“秩序维护员”工资待遇为每月2100元,保洁员是每月1300元。
  该企业现场招聘负责人之一的马淮冰告诉记者,这两个岗位相对来说劳动强度不大,需要的是细心和责任心,所以年龄也放宽了。他扬了扬手中放置应聘简历的档案盒说:“没想到这么受欢迎,你看,这么一会时间,就有十多名60岁上下的人来投简历了!”
  老年人渴望就业:
  不服老、希望减轻儿女负担
  在城里,60岁的老人已到了退休年龄;在农村,这个年龄段的老人也是儿孙绕膝,应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为何这些老人不愿在家颐养天年,却仍想着在外谋一个“饭碗”呢?
  棉场村的黄文明今年65岁,在投简历的时候,他对企业招聘负责人说,虽然已到这个年纪,但是他身体仍然很健康,他“不服老”。在随后与记者的交谈中,他告诉记者,他做过木工,会开三轮车、翻斗车,之前在北京做过门卫,回来后也没有闲着,一直开着三轮车走街串户卖卫生纸,每天也能挣上百元收入,“但走街串户卖东西,难免风吹日晒雨淋,所以想找个轻巧点的工作干干,刚好今天碰到这机会了。”
  同样65岁的胡现春在投简历时告诉记者,他家住马家庵村,他的老伴平日在城里带孙子,他算是名副其实的“留守老人”。“家里的田地流转出去一部分,现在只有几分地,农活很少,在家几乎没什么事做,我就寻思着,趁着还能忙活,找点事做,算是给孩子减轻负担吧,毕竟在家一个月只有70元养老金,平时开销大多靠孩子。”
  “不服老”、“给儿女减轻负担”、“留守老人在家孤单”这些原因几乎概括了现场老年人渴望就业的出发点。面对记者的采访,不少老年人都表示,虽然很早就有求职的意向,但实现“再就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自己觉得身体硬朗,但愿意招收我们这把年纪的企业太少了,平时想挣钱,也只能在家门口打打短工。”
  如何支持老年人就业:
  需出台政策保障再就业权益
  记者在现场走访发现,当天招聘的43家企业中,只有这一家企业愿意招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他企业多数用工年龄门槛为“45岁以下”。记者也了解到,之所以不愿意招聘老年人,企业大多是出于规避用工风险的考虑。“倒并不是担心老年人不能胜任工作,但过了法定退休年龄就不能为他们购买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这样一来,企业承担的风险太大了。”一家企业招聘负责人如是说。
  记者现场采访了市人力资源市场负责人叶兴旺,他表示,60岁以上老人,即为达到或超过退休年龄的人,已经不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了,但是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了60岁身体依然康健的居民越来越多,渴望再就业的人不在少数。但从已就业的老年人情况来看,用人单位除了基本的工资以外,只有少数企业为老年人购买了商业保险,有的怕担风险,甚至连合同也不签。
  叶兴旺认为,支持老年人的再就业不仅能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还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为”,保持更加积极的心态,也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支持老年人就业,从现实情况看,我们只能尽力督促企业为老人购买商业保险,因此需要有保障老年人口再就业更为详细的政策,例如相应的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