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贵
  余华的先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寓意男孩十八岁了,就应该出去闯荡一下,看看远方和陌生人。现实中,我的父亲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就出门远行了,学了一门石匠的手艺,远赴湖北英山等地打工,辛勤的汗水换来微薄收入,替祖父分担生活压力,支援家中读书的兄妹。
  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读书不多,世面不广,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去给乡邻做石匠活。整个孩提时代,父亲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整天很忙,像不停旋转的陀螺,忙完田里的庄稼,又忙房前屋后的山林,劈柴、炒茶、喂牛、修渠,即使在过年的时候也闲不住。年少时,与父亲交流并不多,他的脾气比较暴躁,对我要求苛责严厉,而我小时候又十分顽劣,为此没有少挨打挨批,少年时代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抵触和边缘化的,总是感觉父亲不够伟岸,不够教子有方,除了训诫和体罚,似乎再也找不到值得我炫耀的地方。如今,我已走上工作岗位,过了而立之年,也成为了孩子的父亲时,方才体悟到父亲独特的言传身教。回想起来,有几件事情一直镌刻在我的脑海中,并且深深影响了我的行为处事方式。
  一件事与礼貌待人有关。那时候我大概刚刚上小学一年级,调皮捣蛋,顽劣至极。生产队有个小名叫阳春的人,他年龄比我大十几岁,有天傍晚经过我家门口,我在稻场上玩耍,看见阳春来了,就对着他叫喊“阳春、阳春”,阳春看了我一眼,苦笑着没有做声。这被在一旁干农活的父亲看见了,他等阳春走远之后,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父亲表情严肃,语气严厉:“你是小孩子,能随便喊大人小名吗?你要是再乱喊,看我掌你嘴,你要喊他表哥,他年龄比你大,他的父亲你得喊表大爷!”一顿训斥之后,我心情十分沮丧,坐在锅台后的长凳上,半天不说话,心里面却是万般排斥,不就是喊别人小名吗?有必要这么大动肝火,恼羞成怒吗?而实际上,父亲不仅仅是教导我礼貌待人,更是以身作则,遇见村里的长辈及同龄人,父亲从来都是长幼有序,规规矩矩,要么笑脸相迎,要么点头尊称。每逢大年初一,总会带着我,挨家挨户给邻里长辈们拜年作揖,嘘寒问暖,父亲以自己的礼节也赢得了别人的礼节。
  一件事与敬业善良有关。父亲养家糊口的本领是石匠手艺活,方圆百十里,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慕名前来找父亲做石匠活。石磙、石磨、石碑、山墙石、地基石、石槛等,每一样都精通,然而最让东家称赞的,还是父亲的敬业精神,他给别人家做活,从不偷工减料,从不耍滑取巧,那时候匠人的工钱是按天计算的,七点开工,父亲总会在七点之前到达石场,六点放工,而他收工的时候天都黑透了,前后一算,无形之中就给东家多干了一个钟头的活。遇到家庭贫寒困顿的东家,父亲在收工钱的时候,总会将零头去掉或者让半个工钱。有一年,父亲给邻村赵姓的人家打石头,那年发了洪水,赵家人的房屋倒塌了,本来家庭就贫寒,倒了房子,又有几个小孩上学读书,雪上加霜,家里连冻肉都买不起招待师傅,每天中午最好的菜就是蛋白肉炒油渣,好在父亲从不因为自己是师傅而挑三拣四,不因为伙食差而马虎了事,这让东家很感动。父亲的口碑名声传得更远了,村里有几个石匠,而唯独父亲的客户最多,这家活还没有干完,另外一家又找来了,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提前半年预约。我们那时候只觉得父亲太傻,都劝他卖工的时候不要太赶时间,有时候完全可以抽一支烟、喝杯茶来放松消磨时间,而父亲却总有自己的理由,“别人家给了你一天的工钱,你就得好好干活,对得起这钱啊,人家也不容易!”
  还有一件事就发生在半个月前。我在办公室上班,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语气急促,说他在小区门口的十字路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四百块钱,还有两张银行卡和一张身份证。他在路口等了很久,没有看到失主来认领,只好将钱包交给了我。下午,我通过公安系统的朋友,很快查找到了失主的联系方式,前后不到四个小时,钱包等又物归原主,失主很感谢,感激地说:“钱是小事,关键是证件和银行卡需要挂失,年关近了,补办很麻烦的!”当听说是我父亲捡拾到钱包的时候,更是很感激,连声说“替我谢谢老爷子!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啊!”还特意买了一大堆水果和饮料给父亲以示感谢。
  今天,全社会大力倡导家风建设,优良的家风家教才能孕育健康的家庭氛围,优良的家庭则组成了文明和谐的社会。家风与权贵、金钱、地位没有任何联系,家风可以在一言一语的谆谆教诲中彰显,也可在一举一动的潜移默化中升华,我的父亲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丰功伟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言行,深深感染和教谕了我,要做一个善良、坚韧和感恩的人。
  父亲是我的一面镜子,我也要用这面镜子照耀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