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7日6/8 
 
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2016:砥砺奋进 开局良好

  全力促进经济稳增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81.2亿元、增长6.8%。深入开展“暖企行动”,市财政安排7亿元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兑现工业发展专项资金1.3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8.1亿元、增长7.2%;完成财政收入153.3亿元、增长1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功盘活企业300多家,清理闲置资产40多亿元、闲置土地1.2万亩;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总量比重下降至17.2%。供需发力去库存,销售商品房928.7万平方米、增长147.4%,总量、增幅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1位,其中市区销售609万平方米、增长125.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92.8亿元、增长20.5%,新增贷款202.5亿元、增长85.8%;发放“4321”新型政银担贷款51.4亿元、“税融通”贷款7.9亿元、创业担保贷款11.4亿元,使用续贷过桥资金21亿元。实现直接融资65.11亿元,上市报审企业1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在审4家。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合六叶工业走廊沿线371家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33.5亿元,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3.2%;完成“一谷一带”发展规划编制,累计实施项目306个,完成投资67.4亿元,成功举办第二届六安茶谷开茶节。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1.1亿元、增长8.2%。授权发明专利360件、增长40.6%,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5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78.6亿元、增长12.9%,霍山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战新园区纳入省级战新基地,金寨先进光伏制造纳入省级重大试验工程,全市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到20个、居全省第1位。全面完成森林增长工程。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完成叶集区行政区划调整,霍山撤县设市正式申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市级权力事项精简率达54.8%,行政审批事项精简率达49.3%。完成市县不动产登记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成功举办中国·六安对外合作恳谈会、六安与央企深化合作对接会、六安“走进中关村”恳谈会、德国六安文化周等一系列推介活动;强化产业链招商、专题招商,实现到位内资445亿元、增长11.3%,利用外资3.8亿美元、增长10.3%。

  统筹新型城镇化发展

  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积极开展“多规合一”、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专项试点。巩固深化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五城同创”,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加快中心城区重点工程建设,共实施项目66项、完成政府性投资39亿元。完成道路建设投资75亿元,建成国省干线公路236公里,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合安高铁舒城段开工建设,德上高速六安段、合阜高速霍邱段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淠河、史河治理工程基本完成。严格耕地资源保护,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补充耕地1.5万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60万亩。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728元、9960元,均增长8.3%。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投入各类资金117亿元。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一期项目运营良好,公共停车场项目启动建设。市区公交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城镇新增就业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整合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建立统筹城乡的医保体系,医保参保率达99%以上,五保、低保和应急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新开工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32851套,改造农村危房14320户。继续实施学前教育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五年规划,启动六安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第二个三年行动建设计划,推进新一轮普通高中布局调整。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有效提升。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深入开展农产品、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着力推进农村平安服务网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2017:攻坚克难 全力以赴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部署,围绕“打好五大战役、构建五大高地”奋斗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绿色发展为总取向,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财政收入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到位境内资金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持平,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9%,新增城镇就业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采矿冶金及新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力争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制订实施“中国制造2025”六安篇,力争装备制造业首位度达到20%以上。继续实施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力争投资增长10%以上,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0%。

  保持有效投资力度

  深入实施“四督四保”制度,着力加大有效投入,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动态调整充实三年滚动项目库,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储备,持续加大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建设基金和地方政府债券争取力度。加快推进合肥至六安区域快线、金寨支线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悠然南山二期、华电舒城舒茶风电场、温氏集团一体化养殖及加工等重点项目,加快金寨抽水蓄能电站、霍山大别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吉宝皖江国际冷链物流园、紫荆花生态养老服务中心、叶集双渡电商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完成亿元以上项目投资680亿元。

  拓宽金融渠道

  持续深化新型政银担合作,拓宽“税融通”业务覆盖面,提升续贷过桥资金周转效率,力争新增贷款150亿元。创新间接融资方式,积极发展多业态金融机构,争取更多域外金融机构落户六安。增加市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2亿元。强化企业上市挂牌推进机制,争取新增上市报备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创新能力为抓手,推进产业链招商,完善产业配套,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向主导产业转变。设立市战新基地建设专项引导基金。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六安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绿色发展平台建设

  进一步优化城镇发展空间布局和形态,加强城市特色风貌设计,彰显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城市影响力。全面实施合六叶工业走廊暨金叶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把六安开发区打造成绿色振兴核心增长极。认真落实六安茶谷和淠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全面推进六安茶谷沿线特色小镇、茶谷小站和茶谷小院建设,加快淠河生态经济带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围绕旅游发展“345”布局,继续实施旅游产业重点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景区景点品位。加快六安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启动白马尖-佛子岭5A景区和六安茶谷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修编全市红色旅游规划,推动金寨、裕安独山苏维埃城等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推动六安电商创业园、六安邮政快递电商物流园、霍山电商产业园、金寨“互联网”+大厦、舒城徽网在线等电商园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支持淘宝“特色中国·六安馆”、“邮乐购”、“蜂狂购”、“三个农民”等本埠电商平台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物流快递”。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政策措施,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产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增加优质安全和市场紧缺农产品供应。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推进财税金融改革

  继续完善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推进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及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存量资产、财政存量资金、企业存量资源盘活力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水平

  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促进产业集聚。开展大健康产业、战新基地、大学生创业创新、特色小镇等专题招商。积极引导和支持境内外资金投向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国家证监会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IPO绿色通道政策。

  推进区域合作

  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快合六工业走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重大专题合作,争取合肥帮扶我市共建市级现代产业园,推动合肥高新区与霍邱县、包河区与舒城县合作园区建设,支持蜀山区和金安区战略合作。认真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提升经济外向度

  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发展。促进传统优势外贸产业做大做强,支持外贸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积极发展进口贸易,支持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统筹推进东部产业新城、西部生态新区、绿色城南、叶集新城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承载力,彰显城市特色。继续实施中心城区重点工程,完成政府性投资50亿元。全面规范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加强公园与绿地、道路与广场海绵体建设,提升防洪防涝能力。建立扁平化指挥、智能化监控、网格化管理、点对点调度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修订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乡镇政府驻地整治建设,持续推进中心村建设及自然村环境整治,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引进市场主体,实现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社会化、专业化、长效化。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打赢脱贫攻坚年度战役

  建立全覆盖的精准扶贫、监测评估、防范返贫、责任落实四项机制,完成12.5万人脱贫、236个贫困村出列任务。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实现路径,着力构建“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实现贫困家庭“雨露计划”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全覆盖;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完善兜底扶贫措施,实现农村低保线和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深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扶贫工程;健全小额扶贫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扩大贷款覆盖面。推进“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开展扶贫日活动和扶贫志愿者行动。完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考核。

  巩固提升民生工程

  在认真实施省33项民生工程基础上,继续实施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城区停车场建设3项市级项目。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企业和个人投资民生工程。强化民生工程建设质量监管。建立市级民生工程项目进退机制。加大民生工程审计监督力度。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

  深入实施各类创业计划,加强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群体的创业服务,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政策,编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突出抓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扎实推进城乡医保统筹,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公积金保障范围。扎实做好农民工工作,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以生态环保重大工程建设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重要抓手,加快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继续推进总量减排,持续加强污染防治,加快环境监测、环境监察达标能力建设。实施“三尘、三气”等大气污染专项整治,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启动实施第二次全市污染源普查。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

  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确保市图书档案馆、科技文化馆投入运营,开工建设市体育中心、市广播电视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与保护力度。加快文体产业发展,积极争创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文化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启动学前教育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2017-2020)。加快实施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五年规划,扎实推进六安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第二个三年行动建设计划。继续推进普通高中布局调整。

  经济增长数据

  市县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23.7亿元

  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1.5万人

  出列贫困村25个,贫困发生率降至6.8%以下

  帮扶近4万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建设村、户光伏电站11891个,建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近3000个,申报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60个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万人,推荐贫困人口到就业扶贫基地和用人单位创业、就业2.7万人

  对1.6万名贫困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发放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补助资金1.38亿元

  为11.8万患有慢性病、4.8万患有大病的贫困人口建立健康扶贫档案,落实贫困人口医疗费用“351”兜底保障政策

  农村低保标准由1944元/人/年上调至3000元/人/年,达到国家扶贫线标准的95%以上

  完成7561名贫困人口搬迁任务

  完成小型农田水利改造提升工程投资3.45亿元,解决17.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完工农村道路畅通工程4353公里,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投资2.18亿元

  发放各类公益林补偿资金8546万元,完成85个村环境综合整治

  发放扶贫再贷款3亿元、扶贫小额贷款1.24亿元

  依法行政 提升水平

  强化政治定力 始终做到忠诚看齐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结合实际创造性工作,确保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精准落实。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理论武装。

  强化法治思维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严格依法决策,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发挥决策咨询、法律顾问等制度作用,运用大数据等手段提升决策水平。加强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干部能力素质。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推进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完善行政复议制度,自觉接受司法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办事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强化服务创新 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改进政府服务方式,勇于破除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善于以新理念、新方法指导实践。创新联系群众方法,坚持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制度,多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回应群众关切。树立崇尚实干、鼓励创新的工作导向,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着力解决不想为、不敢为、不会为问题。完善抓落实的制度体系,健全全面覆盖的督查机制,打通政策落实“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持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加大考核督查问责力度。

  强化正风肃纪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提升政府系统从严管党治党水平。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一案双查”制度。强化行政监察,健全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制度,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加大公共资金、国有资产、自然资源等重点领域审计监督力度。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和省、市委各项规定。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着力塑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选择年月
<2017年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12345
6789101112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政府工作报告(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