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远松 方君

加固后的城西湖进洪闸

淠河治理城区新安大桥段

水土保持霍山小流域治理项目
在淠河两岸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防洪跟着风雨走,抗旱顶着烈日走,水利重点工程工地走,农田水利建设田头走。夏日不顾烈日炎炎,高温酷暑;冬日不畏寒风凛冽,天寒地冻。他们血液里流淌的是激情,燃烧的是对水利事业的忠诚和奉献,正是他们的辛劳奉献,全市才有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去年以来,我市水利战线深入实施“水利六安”战略,着力补齐防洪减灾体系短板,奋力组织防汛抗灾,不断加强民生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严格水资源管理,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顺利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舞水润民心 水利竞风流
防汛抗洪全面胜利。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准备工作,齐心协力战胜了“6.30”特大洪灾,有序地防范“尼伯特”、“莫兰蒂”等多次强台风袭击,战胜梅雨过后的夏秋农业干旱。特别是面对“6.30”特大洪灾,在市委、市政府和市防指坚强领导下,全局上下迅速行动,视灾情如命令、视救灾为使命,充分发挥参谋助手和服务保障作用,奋战在防汛抢险一线,为夺取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全面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水利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16年全省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水利建设任务顺利完成。2016年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3亿元,其中争取国家、省级水利基建项目投资15.15亿元。淠河治理、史河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治理、水土保持、小农水重点县等项目年度目标超额完成。市重点工程淠河总干渠九里沟节点一期和淠河西岸水系综合治理二期扎实推进。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筹措水利建设资金,淠河治理、史河治理通过农行贷款6.8亿元,PPP项目淠河总干渠东部新城段水利综合治理工程积极推进。
水毁水利工程修复进展较快。今年汛期,全市各类水利工程在发挥防洪减灾效益的同时,出现严重损毁。市水利局积极行动,迅速成立灾后重建工作领导组和督查指导组,编制实施了《2016年灾后水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坚持精准核灾抓项目、精心调度抓进度、精确核算抓投入、精细管理抓质量,全力投入到水毁修复环节中去。争取省级以上防汛抗旱经费3223.5万元、农业抗灾用电指标1100万度,全市累计完成水毁水利工程修复投入10.9亿元。
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迅速启动。针对今年洪灾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制订了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编制了《六安市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总体规划》。积极争取1条主要支流杭埠河治理、31条中小河流治理、426座小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列入全省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其中近期新开工9条中小河流治理和118座小水库除险加固。
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编制实施了全市水利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农村水利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共兴建供水工程1732处,解决17.6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清淤扩挖塘坝7587口、农村沟渠627条、更新改造小型泵站9820千瓦、新建加固小型水闸186座、改造中小型灌区8处13.7万亩、改造末级渠系27万亩。
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第一批水环境优美乡村已通过验收。配合淮委开展六安市淮河大别山源头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调查,编制了《六安市水土保持规划》,合理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治理区。开展域内主要支流生态流量确认工作,完成了全市水利风景区水资源调查报告。全市已申报获批10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6个省级水利风景区,数量居全省各地市第一。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成“十二五”期末考核任务。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加快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实施全民节水行动、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加快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机关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利用市委巡查问题整改成果,建立健全局机关各项管理制度、管理办法13项,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狠抓作风建设,扎实开展“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党员干部责任担当不强等专项工作整治,对党员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提醒谈话。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对重点工程、重点岗位、机关效能建设等工作实行督查全覆盖,营造风清气正、高效有序的工作环境。
聚力新跨越 蓄势再启航
“十三五”期间,市水利局将认真贯彻“节水优先、系统治理、空间均衡、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深入实施“水利六安”战略,着力构建五大体系:
构建防洪减灾体系。加快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补齐重要支流与中小河流治理、城乡排涝设施建设、湖泊防洪综合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四个短板。深入推进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加大山洪沟、区域骨干河沟等治理力度,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
构建农村水利体系。加快水利扶贫,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解决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合格率。加快小型水利工程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
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进一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重大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十三五”末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4.96亿m3以内,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156m3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53.3m3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15。
构建水资源和水生态修复体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划定河湖水域蓝线,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7%以上。建立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0km2。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项目,建立或改善江河湖库水体之间的水利连系。
构建水利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河湖管理和水工程良性运行管理体制和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强化依法治水管水,完成全市主要河道采砂规划。加强水利信息化及“互联网+”建设,建设“智慧水利”。
思谋谱新篇 砥砺共奋进
2017年,全市水利系统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打造“水利六安”为目标,以推进绿色发展为先导,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全面推进全年重点工作。
全力做好防汛抗灾。时刻绷紧防汛安全这根弦,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严格落实防汛抗旱主体责任,周密做好预案修编,扎实开展汛前检查,积极组建防汛队伍和开展演练,不断强化物资储备,做到组织领导到位、预案修编到位、汛前检查到位、人员队伍到位、防汛演练到位、物资储备到位,确保安全度汛。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全面完成淠河治理工程,加快实施临王段一般堤防加固工程。突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治理,加快规划内中小河流治理、病险小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进度。突出项目前期工作,完成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可研报告编制,争取杭埠河综合治理列入国家计划。
加强农村水利工程。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解决15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约14.55万人的农村饮水问题,完成137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更新改造小型泵站9711千瓦、加固小型水闸284座、改造小灌区5处8万亩、扩挖塘坝8047口、整治河沟796条、改造灌区末级渠系22万亩。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公开透明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竞争立项机制。
全面推行河长制。全面落实中央、省统一部署,梳理我市河流、湖泊名录,建立市、县、乡三级党政领导挂帅的河长制。加强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强化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设置管理。建立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机制,落实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市用水量控制在24.96亿方,水质达标率在86%以上。
坚持不懈抓好自身建设。深入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树牢“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一岗双责”和党员领导干部责任清单。继续深入开展效能作风建设,践行“四种形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内部监管制度,确保水利建设资金安全、工程安全、干部安全。
千帆竞发勇争先,跨越赶超氛围浓。跟随春的脚步,搭乘改革的东风,六安市水利局正加快步伐,在全面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