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手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舒城县城关镇扶贫第一书记 倪合国

  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对伟人这句话的理解,我以前也是似是而非的,只是近两年到舒城县城关镇石桥村当了扶贫第一书记后,与老百姓打交道越来越多,才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这里的贫穷让我心酸

  2014年11月10号,我来到舒城县城关镇石桥村,当起了扶贫第一书记。这是怎样的一个村呀?当时村里负债50多万元,村民上访不断,开党员会找不到党员。我统计了一下,全村34个居民组,917户,3446人,其中贫困户29户92人。全村耕地面积2039亩,人均耕地不足0.6亩,人多地少,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外出务工。

  我开始一户一户的走访,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以及致贫原因。在贫困户胡宏付家,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泪。胡宏付,84岁,虽是风烛残年,还要照顾50岁左右的儿子。他的儿子是精神病,且长年卧床不起,导致腿部肌肉委缩,不能站立走路。房子摇摇欲坠,为防倒塌,用十几根树棍撑着。

  此情此景,令我感慨。我召集村两委开会,首先解决胡宏付家里房子问题,没有资金,我决定即使自己掏钱也要把他家的房屋建好。因为我是共产党员,不能解决百姓的安危冷暖能算个党员吗?房子建好时,胡宏付感动得流下眼泪,我也流下了泪水。

  而在随后的走访中,这样的贫困家庭还有不少。老庄组杨明江自身残疾,老婆有病,一个小孩在舒城中学读书,收入仅靠低保维持;河边组高士强30多岁了,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重度残疾,与老母亲相依为命;韦家组苏方转老公患病去世后,自己有病,两个女儿在读书,家中老母亲还要照料,生活难以为继……

  回到住处,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穷根”到底在哪儿?

  为了解除穷根,我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和支部党员大会,让大家各抒己见,分析到底穷在哪儿。

  村书记张俊华分析道,一些家庭的贫困主要是因病、因残致贫、返贫,如和平组的杨申宽夫妻都是残疾,家中缺少劳动力,这样的家庭就很难致富。我们也尝试让他们就业,但他们实在没有这个能力,像这样的情况在全村约有20户。

  一次走访时,我遇到一个辍学小青年。由于年纪较小,无所事事、四处游荡。当问到为什么不送去学一些技能时,她的母亲叹气道:孩子小,吃不了那个苦,等他大一点再说。母亲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和孩子迷茫的眼神,实在令人痛心。

  村集体经济薄弱也是导致村民贫穷的一个方面。张俊华说,村集体经济过去可以说是“零”。村里没有企业、没有集体资产、没有产业项目,可以称之为“三无村”。村里没有任何造血功能,想为村民做事,实在无能为力。

  村里的老党员朱良华谈到村里的基础设施时说,村里没有水泥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交通不便,哪能致富?

  走访下来,归纳起来,导致村里贫困主要有几点原因:党组织涣散,村班子成员严重不团结,干不成什么事;党员起不到先锋模范作用,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劳动力转移单一,仅靠男人的重体力活挣钱;村里缺少能人大户,不能引领群众致富;交通不畅,土地流转不出去;年轻一代生活迷茫,没有自己的生活规划,只能依赖家庭;卫生医疗条件较差,水污染严重;村民观念陈旧,不愿改变,缺乏脱贫致富门路,等等。

  让党员的作用发挥起来

  要脱贫致富,一定要调动起老百姓的积极性。凝聚起老百姓的热情,首要的是要凝聚党员的激情。当时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我们村两委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可能有人认为学习是虚的,可有可无。但从我的认识看,学习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全村党员的心齐了,凝聚力强了,过去散漫、无序的开会现象没有了,代之以努力奋发、蓬勃向上。党员们主动要求密切联系群众,走访群众,力所能及地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过去我们要主动找人入党,现在好多年青人主动找我们要求加入党组织。

  党员的思想统一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要实实在在为村里干实事了。面对村里的基础设施简陋,我开始跑“部”前进。我向我的选派单位县住建局诉苦,向帮扶我村的县政协争取支持。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利用扶贫资金20万元实施村里的苗木基地清淤及配套闸工程,从县水利局协调15万元,移民局10万元对石桥村三庄村民组、河边村民组、河桥村民组建立蓄水坝,对团结组兴修机耕桥1座,庙垱组到小庄组道路硬化投资9万元,解决了石桥村的“雨天成内涝,晴天无水耕”的大问题,彻底解决了村民种田的后顾之忧。2016年又争取资金150万元,解决了通组路畅通工程4.9公里,11条通组路至此畅通。同时,在中心水泥路安装了105盏路灯,让村庄如集镇般明亮。

  这些工程的争取和实施,花费了村两委成员的大量心血,村民们对基础设施工作给以了大力的支持。一项项工程的实施,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他们说,这届村两委是真干事、干实事的。

  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路通了、灯亮了,基础设施建好了,如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让村级经济强起来?经过深入调研,根据该村人多地少的现状,我决定筹建蔬菜大棚和光伏发电站。

  村室后面有一块35亩的荒地,是沙土地,保存不了水,无法耕种。我们请来了县农科所专家,决定种蔬菜。以每亩35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由住建局与建筑开发企业扶贫认捐60万元建立27个蔬菜大棚,再以每亩2000元的价格返租给大户。这样村集体经济一年获得4万多元的收入。

  为让村民富起来,我们引进种菜吉老板流转土地200亩,建立蔬菜大棚。按照惯例流转价格,一亩为440元,但为了村民获得更大的利益,我们争取到每亩530元,并要求,大棚维护的员工都从村民中来,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

  在县扶贫办的支持下,2016年,我们又建了198千瓦光伏发电站,这样一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10万元。同时,为6户特困家庭建立了每户3000瓦的光伏发电站,每户每年可增加约3000元的收入。

  让村民的生活丰富起来

  在生活迈向小康的过程中,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进一步丰富了,一到晚上,在路灯下,文化广场上,大家尽情地跳起广场舞,大妈们翩翩起舞,把高兴写在脸上,把一天的疲劳驱赶到九霄云外。

  村民们自发成立民间文艺团体,自己创作,自己表演,把自己的幸福生活演绎成美好的画面。

  志愿者也走进村里,为贫困户送来关爱,帮助老人理发、剪头发,丝丝关爱让老人倍感激动。

  我深知,村里上岁数的老人很多都有老年病,肺病、心脏病、哮喘等常见,医药费开销很大也是导致村民贫困的一个原因。于是,我利用休息时间,从网上摘抄了一些疾病的预防知识,通过小册子或者广播等进行宣传,增强村民防病保健意识。我还牵线大医院医生来村坐诊,普及健康知识,为村民问诊、治疗。

  在扶贫工作中,我最深的体会就是要把群众引导好,要给他们提供机会,只要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树立他们向贫困宣战的信心,就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最令人感动的是,有3贫困户,为了尽早脱贫,相互比赛,抢着多干活、多赚钱。而这3户以前是最穷的,也是缺乏干劲的。

  毛泽东老人家讲过: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今天的脱贫工作,又何尝不是呢?有党的领导,有正确的方针政策,有埋头苦干的干部,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本报特约通讯员 陈胜 整理)

 选择年月
<2017年1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62728293031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12345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扶贫手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淠河岸边孺子牛⊙图片新闻⊙身残志更坚 勤劳奔小康⊙图片新闻⊙党员“联帮户” 引领致富路⊙农业供给侧改革呼唤更多“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