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英
说到家风家训,我印象最深的是吃饭。饭菜端上桌,大人还没就坐,小孩是不能先动筷子的。当年奶奶跟我们在一起住,每次吃饭前,父亲总是先把奶奶搀扶到座位上,奶奶动了筷子,父母亲才可动筷。后来奶奶不在了,我和弟弟们先后到外地上学、打工,转眼过去了这么多年,餐桌上的这个规矩一直保持到今天。这叫尊老。
其次,吃饭时是不能出声音的,吃肉不能吧唧嘴,喝汤不能呼呼噜噜。小时候,因为顽皮或者一时兴奋忘了这个规矩,吃饭时发出大的声音,常常会遭到母亲的怒目而视,甚至没有任何提醒,筷子直接敲到头上。渐渐地就把这个规矩深深地刻在了心里,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吃饭,都会习惯地去遵守。这叫文明。
还有不准剩饭,碗里的饭要吃干净。我家几代人都是农民出身,在土里刨食,懂得粒粒皆辛苦。父亲常说,如果连咱自己都不心疼粮食,咋还能指望别人心疼呢?穷也好,富也好,都没关系,粮食是万万不能浪费的,谁浪费粮食我就瞧不起谁!要说以前家里确实穷,现在吃喝不愁了,但每当就餐时,吃到最后,看到碗底剩下的饭,我会不自觉地想到父亲,想到他那双粗糙得像柳树皮一样的大手,然后毫不犹豫地把碗里的饭吃干净。这叫惜福。
平时,餐桌上的家训都装在心里,形成了固定的生活习惯,没觉得有什么特殊。现在人们热议家风这一话题,想想,那些习惯是父辈留给我的最好的家风家训,它们在我身上,没有丢失,我感到骄傲。同时,我也在将这样的家风言传身教,传给孩子。我想,没有传承,家风也就称不上家风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文明就没有进步,不懂得珍惜就不会得到幸福……这些浅显的道理,是我在我们家的家风里总结出来的,它们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世,乃至人生轨迹。
现如今,社会上遇到摔倒的老人到底扶不扶都成了探讨、热议的话题,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真该好好反思一下了。不妨先从家风做起,在脑海中铭刻家规家风,做好自己,做一个有素质有修养的人,从而营造良好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