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鼎
中国戏曲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在长期艺术积累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方法。各剧种的音乐唱腔是构成戏曲音乐的主体;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是区别各地方剧种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一个剧种风格特点的主要因素。戏曲要保持艺术上的青春和永久的魅力,就必然要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墨守陈规,沿袭旧习都无法使戏曲与现代人尤其是青年观众的沟通,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表现形式上积极而大胆地吸收和借鉴现代艺术表现的特长和优势,取长补短,优化组合,从而使戏曲艺术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现代感,强化戏曲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便于剧种的传承和推广。
吴正明先生是安徽省著名的戏曲音乐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几十年如一日从事皖西庐剧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对庐剧的继承、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在庐剧音乐编创中,大量搜集庐剧音乐资源,虚心向老艺人学习,在西路庐剧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庐剧音乐的全面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求美”与“出新”,创作出具有浓郁的皖西庐剧风格、又让人感到具有创新美感的优美唱腔。他有意识地将皖西庐剧的板式、调式作了规范化的整理,用全新的美学观念使曲调既保持了传统的风韵与特色,又赋予了时代的新意与美感。多年来,他作曲创作的庐剧唱腔被录制成唱片或磁带在全国发行,一些脍炙人口的唱段受到演员和庐剧爱好者的欢迎和喜爱。这部《皖西庐剧经典唱腔选》精选了先生几十年作曲创作的70段庐剧唱腔,凝聚了他在庐剧音乐领域的心血,反映了他在庐剧唱腔中的重要成就。
来六安感到最高兴的是和吴正明老师的合作。记得那是在合肥庐剧院导演庐剧《村长娘子》时,皖西庐剧团来省城观摩此剧,邀请我到六安导演《杜鹃啼血》剧目。当时考虑皖西庐剧团在安徽省名气很大,又能和吴老师有合作机会便欣然答应,没想到这一合作屈指算来已有数年。吴老师是庐剧老前辈,在继承戏曲音乐传统上造诣很深。他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先“吃透”剧本,而后依据人物的感情线琢磨唱腔,随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谱写新曲。《杜鹃啼血》的唱腔被他写得是那么跌宕起伏、清秀婉转,很细腻平和,使我深深感到遇到一个好作曲是导演的福份。随着《信义人家》、《打芦花》、《牧羊卷》等剧目的合作,我深感吴老师作曲的每部新剧,都对皖西庐剧的唱腔加以改造、借鉴与融合,以再创取代套用、以专用取代通用,以个性化改变类型化、以生活化消融程式化,使得每部新剧都能达到一戏一式的崭新格局。
《皖西庐剧经典唱腔选》内的经典名段已随着几代演员的众口传唱,流淌和浸润着江淮儿女的心田。无论何时,皖西庐剧都面临着开拓创新的任务,总结继承优秀的创作成果,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是保持皖西庐剧艺术长盛不衰的原动力,也是我们戏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我十分佩服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他们虽然年轻,却在为皖西庐剧的非遗传承尽责尽心。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提供了一本颇为珍贵的资料,而且是庐剧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必备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