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国华
有时,我把发表有我文学作品的杂志,寄给老爸老妈看。老爸看过后基本不作声,要是我在散文中写到了他,他会看得十分认真,就像他在编辑《金寨文史》时那样,把不准确的地方,用蓝笔或红笔给改过来,并且当面告诉我。我会告诉他,改不过来了,人家杂志早发行出去了。
母亲呢,她虽然识字,也读过不少书,爱看报,比如长篇小说等。但她一直弄不清小说与散文的区别,会把我小说里虚构的人物,当成散文里记述的真实人物,她会在现实生活里找到对应的人。我两年前写的小说《海子的爱情》,她看过后,对我说:“你写的海子的表妹,是你七姑家的云子,还是你大姨家的丫头?她们没有死掉的呀?”老妈问得我有点哭笑不得。我回答她:“这是小说,都是我瞎编的故事,就像你看过的小说《金光大道》,就像你看的电影、电视剧,都是那些作家编剧,凭自己想像编的。什么七姑、大姨的,你不要觉得你儿子写的都一律是真人真事。那海子也不是我。”母亲说:“是这样的呀?怪不得我越看越觉得不对头呢!”
细想来,也不能怪母亲把小说里的人物都当成真的,因为我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对我熟悉的人经过归纳、集中、变化而来的,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的。比如在十几年前发表的短篇小说《老乡吴二》中,吴二这个人物,就是由三个真人合并塑造而成的。其中救火的情节,是我念初中时多次参加救火危险的经历;为寡妇找牛的情节,是来自我编导的党员教育片《公仆》中的那位铁冲派出所陈所长,为乡亲追回被盗耕牛的事迹;而为母亲讨要肉的情节却是来自我老家邻生产队的一位姓吴的独身中年农民。他们三人共同构成了吴二这个人物形象。
去年,我写了一部中篇小说《柳曦的故事》,发表在2016年的《淠河》杂志上。里面有个人物叫黄大树。母亲看过这篇小说后,打电话给我,对我说:“你把一个人的名字写错了,他叫黄开术,他没有当过大队书记。”瞧,母亲又以为我写的是咱们老家那个村的黄开术。真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