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开花 文字芬芳——读香杰新《雨水滴答滴答,石头开满花》
袁有江
“你们快看,石头开满了花!这时,雪儿指着门前的鹅卵石地面,惊喜地说。我们一起往前看,也瞬间被吸引住了。雨水打在鹅卵石上,溅起一朵朵小水花,整个地面开满了花,此起彼落,就像一个大花园,甚为壮观。”
这是长篇儿童小说《雨水滴答滴答,石头开满花》中的一段话。书名很美,像一首童谣。作者香杰新,从事环保工作,却热爱儿童文学创作,书写着让石头开花的美妙文字。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岭南乡村,蕉风椰雨,人情世态,让这部长篇有了独特地域的景观,醇厚的自然气息;第一人称的儿童视角,让这部长篇有了真切的心灵体验,纯净的文学质感。
小说中的全叔,好学上进,被村人想像成将来的“举人”,却因为父亲摔伤致残而辍学,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任。但他仍然坚持读书学习,最终完成了一个乡村小知识分子的梦想,成了代课教师。“我”偷了祭祀老祖宗的红蜡烛,制成洋蜡灯,用来读书,却陷在惶恐中,被大人责骂。全叔知道后“用瘦小的手拍了拍我的肩膀,感慨地说,读书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支教的巧巧老师,主动选择了最糟糕最难教的“放牛班”,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语言课,变着法子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她鼓励男女同学交往,让孩子们在快乐、爱意中学习。为了学校点上电灯,几次三番找到大队书记,“看到书记还是不断轻轻摇头,巧巧老师发火了,一甩手,愤怒地说,县里派我来支教,我就要对这帮孩子负责,我有这个责任!巧巧老师越说越激动,我现在就要去公社,去县教育局,我就不相信我们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最终,她说服了大队书记。巧巧无疑是爱的使者,孩子们的女神。正因为了有了巧巧和全叔这样,有眼光有献身精神的人,乡村文化才得以传承,孩子们的眼界才能扩大,并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与未来。
作家写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却映照着当下的生活。如今的乡村依然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境,小说给了人们绵长的回味与深切的反思。
乡村总是比城市有更多的挣扎。对孩子们来说,也有更多的快乐。正如书的前言所说,“那是伤感的快感,快乐的感伤”。孩子们喜欢攀爬肥灿家的围墙,以此为乐,当他们弄塌了围墙后,肥灿害怕大人的责骂,想溜不敢溜,想哭不敢哭,而“我”却没有走,“留下来,一直陪着肥灿,等他的家人回来。虽然我没有做任何事儿,但是肥灿对此却感动万分”。以后“便是每天源源不断地给我送糖果”。孩子纯洁的心灵里,潜藏着传统的“忠恕”之道,既是文化的给予,也是乡土的馈赠。孩子总是渴望着远方,渴望着非常规的生活。可是当他们第一次爬上火车,却“发现火车里没有凳子桌子,里面叠放着一个个木头箱子,箱子里装的全是鸡鸭鹅”。原来,这是一辆专门运输牲畜的货车!而肥灿因为一时胆小,没有上车,被巡夜的公安当着小偷抓了起来,几经周折才回了家。可是,这样的事,一直被孩子们当着“壮举”,“我们小伙伴经常津津乐道,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这是乡村孩子特有的成长经历,快乐与酸楚相伴,梦想与委屈同在。香杰新的笔下有悲悯,有苦难意识。
这似乎和儿童文学是冲突的。其实不然。人们一般都倾向于儿童文学是带给孩子快乐的,认为儿童文学是哄小孩的糖果。安徒生文学奖得主曹文轩认为:给孩子们带来快感的文学,所谓的快感既包括喜剧快感,也包括悲剧快感。我们今天的家长和老师们,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明显错误的认知,他们对孩子的图书阅读放任自流,由着他们去读那些所谓的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书,那么孩子们的阅读过程就变成了一种毫无质量可言的享乐过程。导致了孩子们缺乏苦难的认知,不能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出现了种种的精神问题,可能会让孩子成为有史以来最脆弱最不堪一击的一代,对此我们都有推卸不掉的责任。
是的,孩子们有必要多听听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伯伯叔叔们“讲那过去的事”。而像《雨水滴答滴答,石头开满花》这样的作品,既有故事趣味又不失文学审美和思想内涵的小说,更值得去品读回味。
每一代人的成长是不同的,文学表现的对象也就不同,但文学的精神是一致的。石头真的能开花吗?在想像中,在文学的情怀中,在文学的审美中,石头是可以开花的。村里的孩子相信,我们也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