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宝
一
一段长长的车程,便到了让我眼前一亮的水乡小镇——乌镇。那种惊喜,不亚于儿时的夜晚,蹩进菜园,顺着长长的藤摸到一个圆圆的瓜。
乌镇不愧是江南古镇的典范。流水,拱桥,水阁,乌蓬船,石板巷,无不透溢着她身处江南的清丽,也无不记载着她从风雨岁月中穿行的历史。
然而,乌镇的众多景致我都是一瞥而过,身为中学语文教师,我则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茅盾故居”和“茅盾纪念馆”。乌镇是一代文豪茅盾的出生地,是茅盾童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我们读茅盾的文章,教茅盾的文章,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近距离接触文豪、感受文豪气息的机会。我在茅盾的铜像前留影,在陈云和叶圣陶手书的“茅盾故居”匾额前逗留,在茅盾后来翻修并在此写作的书房前沉思,在茅盾手植的南天竹和棕榈树前观赏,更在纪念馆中众多的文物资料前研读品味。不知不觉时间过去,我为享受了这样一道精神大餐而惬意,而满足。
傍河而筑的民居,经纬般的条条石板街道,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乌镇的形象无数次地出现在茅盾的作品中,恍惚中,我觉得就在乌镇,一定能够找寻得到“林家铺子”。可以说,茅盾为人类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直到现在,他用稿费设置的“茅盾文学奖”仍然是国人们梦寐以求的最高文学奖项。
二
四天之后,我到了绍兴,再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了另一位文豪——鲁迅。
绍兴水多,据说坐上乌蓬船,便可到达绍兴的每一个角落。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在的绍兴城区却很少能见到水,水都隐藏到了绍兴的地下。
鲁迅并非出生在鲁镇,鲁镇是鲁迅小说中虚构的地方。鲁迅是地道的绍兴人,并且是绍兴城的大户,尽管后来他家道衰落。
鲁迅故居前有河道,有乌蓬船。“三味书屋”不在鲁迅家,是寿镜吾老先生的房子,书房的样子和教材中的插图一模一样。“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在“百草园”中只隐约可见其中的一点影子。那被鲁迅拔何首乌拔坏了的泥墙只剩下遗迹,并被保护了起来,而在泥墙之外建起了高高的石墙,上面刻上了鲁迅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
整整一上午,我都被鲁迅的气息裹挟着。鲁迅的两处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鲁迅纪念馆,鲁迅笔下的风情园,等等等等,让人目不暇接。游人如织,想在有纪念性的景观前留个影,却往往变成了与陌生人的合影。
三
我非常喜欢余秋雨先生的那篇选在高中语文读本中的《江南小镇》,这篇文章,我多次一口气读到底。余秋雨重点写了另外两个典型的江南小镇——周庄和同里,周庄因陈逸飞先生的一幅画而名扬海内外,同里的最佳去处是退思园。余先生写作《江南小镇》时,乌镇还少为人知,直到后来黄磊和刘若英在乌镇拍摄的《似水年华》热播后,乌镇才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并且人们惊讶地发现,乌镇比起周庄和同里,更独具“枕水人家”的特色。余先生更不会去写鲁镇,鲁镇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换句话说,是先有鲁迅的小说,再有了鲁镇。并且鲁镇应是中国的旅游业兴起之后的产物,尽管它现在搞得像模像样,有咸亨酒家,有鲁四老爷,有阿Q,有祥林嫂,甚至还有小尼姑来让阿Q摸头皮,以赢得阿Q“十分得意”和看客们“九分得意”的笑,可它毕竟是赝品,是为了赚取游人口袋中的票子而复制的鲁迅小说中的场景。
“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政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靴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这是余秋雨先生到过江南小镇留给我们的启悟,而我觉得我打江南走过,更感受到了文豪的气息,触摸到了文豪的心跳。当然,包括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