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欢 本报记者 储勇
又到年终岁尾时,此刻辛苦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肯定会经常聚在一起谈论今年谁家的收获最多。而在今年的谈论中,许多人特别是贫困群众,他们口中提到最多的字眼就是“精准扶贫”带来的幸福。
2016年12月29日,虽然已是隆冬时节,但阳光格外给力,散发着阵阵温暖,让霍山县单龙寺镇这座深山小镇显得闲适静美。记者走进两户贫困户家中,说起“精准扶贫”,他们仿佛打开了幸福的话匣子,幸福的话儿说也说不完。
时值正午,从单龙寺镇政府驱车五六分钟,穿过美丽的莲花地,便会看到一排排典雅别致的楼房坐落在迎水庵村部四周。64岁的彭少年老人正在她的新家里打扫忙碌,她高兴地说,打算近期全家搬迁入住。
彭少年老人一家过去生活在迎水庵村偏远的黄柏岭组,2016年,一家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到村部的街道上。“过去上一次街差不多要花去大半天时间。搬到这里安家,以后煮饭的时候还能去买瓶酱油”,彭少年老人的朴实话语间洋溢着满满幸福。
2016年,彭少年家终于摘掉了贫困户“帽子”。“我家2016年不仅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的补贴,还领到打卡到户的产业补助3000元,帮扶单位也送来1000元,帮助我们找路子脱贫。”老人说,在帮扶干部的建议下,老两口用这笔钱做本钱,养了100多只鸭,开辟了4亩茶园,发展了毛竹抚育2亩。“快过年了,养的鸭子都被预订了,再加上儿子儿媳的务工收入,现在我们家不仅脱贫了,也快奔小康了。”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