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对策

  魏武 郑大好 戚卫国

  为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市体育产业加快发展,我们开展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研,总体而言,近年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较强劲,具体表现有:一是政策环境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全民健身领导组,先后出台相关文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细化地方性政策。省市积极扶持,仅2015和2016年两个年度,我市19个体育企业共获得体育产业专项扶持资金400万元。二是示范引导好。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开展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评选活动。目前,我市已取得省级体育基地称号的1个,市级文化体育产业综合园区两个、基地两个、示范企业两个,总结典型案例4个。不少企业积极打造品牌,起到了良好的引导辐射作用。三是龙头带动好。我市体育产业已初呈“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态势。悠然南山、悠然蓝溪等起点高的大型骨干项目已具雏形;利用皖西资源兴办的羽毛球生产加工企业在舒城干汊河等地呈集约发展的趋势;舒城境内碳纤维体育制品和童车制造企业异军突起。四是融合发展好。大力发展体育旅游融合体,如皖西大裂谷生态运动基地融合了健身步道、汽车露营地等体育内容,已形成龙头项目。五是赛事影响好。“一县一品”群众体育赛事品牌影响较大,带动了产业兴旺。如金寨县组织的全国登山健身大赛等赛事影响广泛。“十二五”末,我市体育产业总量初具规模,总产值13.1亿元、全市GDP占比1.2%。

  “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产业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市体育产业呈以下特点:一是小微企业多,规模以上少。据最新统计,全市共登记进入体育产业名录库192家,行业覆盖面较广。其中规模以上体育制造业16家,限额以上体育服务企事业单位7家,合计23家,占总数的12%。高新技术项目、新兴产业项目和重大牵动性项目偏少,规模以下体育企业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较窄、产业链条偏短,结构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二是传统项目多,现代类别少。我市规模较大的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等现代体育产业所占比例小,体育金融与资产管理服务等现代服务尚未显现。三是各自为战多,集约发展少。我市除裕安和舒城羽毛球生产制造、舒城儿童玩具制造等初步形成集约发展模式外,其它如体育鞋帽等多数类别呈零散发展,六安中心城市在体育产业集约发展上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体育产业综合体欠缺,体育游艺、体育影视、体育信息服务呈空白点多,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的牵动作用还不够强。

  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在我市已进入快速成长阶段。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促进我市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一要优化产业布局。要重点发展体育旅游健身等“县域体育产业板块”,规划布局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基地。支持舒城、裕安、叶集等地发展体育产品制造业,形成品牌竞争优势。引导金寨、霍山、舒城等地,依托旅游资源开发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拉伸体育旅游链条,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创建一批体育生态公园、一批体育产品制造基地、一批体育旅游特色小镇、一批休闲健身特色乡村,发展体验运动园和汽车露营地等项目。继续开展评选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活动,发挥典型的引领辐射作用。

  二要促进融合发展。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手段推动体育产业迈大步。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重点支持大型体育项目落地、骨干企业做强做大,促进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促进皖西特色体育产品生产、场馆运营等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健身休闲与健康科技等生活性服务业的交互融通,促进健身与金融、交通等产业互动发展,形成体育健身产业新生态圈。

  三要创新发展模式。要着力发展以体育为先导的大健康产业,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健身俱乐部。紧扣“互联网+体育产业”趋势,创新服务平台和运营模式,加快运动项目市场开发。培育我市品牌赛事,策划和组织具有六安特色的国际、全国性活动。扶持社会组织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鼓励企业举办商业性体育比赛,丰富节假日户外体育赛事。

  四要突出项目带动。建立六安体育资源项目库,编制好省“大专新”和市重点体育产业手册。“十三五”期间,市本级重点推进投资7亿元以上的市体育中心项目、近两亿元的市游泳馆项目;继续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县区要谋划实施一批业态新、链条长、附加值高的体育项目,重视小微体育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本市体育企业打造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市本级要重点培育悠然南山等地方特色体育品牌,拓展生态健身、运动休闲等业态功能区。

  五要扩大体育消费。充分挖掘体育健身群体的大数据,打造联网信息服务功能平台,支持全运动类型的场馆预订等APP开展。加快我市各类文体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大众体育消费市场,大力发展体育电子商务,引导群众树立健身消费理念,探索并实行银行卡、社会保障卡刷卡健身服务保障制度。继续全面落实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利用好各级各类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体育彩票公益金,对体育产业给予更多地补助和奖励。

  六要发挥综合效应。逐步构建六安现代体育市场体系,促进我市体育旅游、体育电商等新型业态发展,支持金融、地产、建筑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介入服务。探索自主品牌体育赛事培育,大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重点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逐渐营造各类主体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提升利用率和综合经营能力。

  (作者单位:市文广新局)

 

 选择年月
<2016年1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82930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2345678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关于我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思考⊙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对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更应在“种文化”上下功夫⊙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