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明
列宁在纪念《欧仁·鲍狄埃》的文章中,热切地写道:“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是什么肤色,无论你是在异国他乡,你都可以凭《国际歌》熟悉的曲调,为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也许引用不当,我借用伟人的这句话形容凡是当过铁道兵的战友:“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是哪个师团,无论你在祖国何地,你都可以凭《铁道兵志在四方》熟悉的曲调,为自己找到知音和战友”。
不是吗?“背上了(哪个)行装扛起了(哪个)枪,雄壮的(哪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那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离别了天山千里雪,但见那东海呀万顷浪,才听塞外牛羊叫,又闻(哪个)江南稻花香。同志们那迈开大步呀朝前走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军中老歌,是一首战士的歌,一首光荣的歌,一首不朽的歌。它虽仅传唱几十年,但铁道兵战士对这首歌的感情却是刻骨铭心。因为它唱出了铁道兵的光辉历程,唱出了铁道兵的英雄气慨,唱出了铁道兵的奉献精神。君不见,铁道兵告别军旗32年,《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声仍在全国各地回响,只要有战友活动和聚会,大家都会激情满怀地唱起这首铁道兵的灵魂之歌。2009年10月,我们全国铁道兵战友重走襄渝线,一路上歌声飞扬。在达州、安康、襄阳等地,只要《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声响起,就有无数人加入我们的队伍,沿途的群众说:“听到军歌嘹亮,就知道当年的老铁又回来了。”
时光如水,岁月流逝。铁道兵老战士和所有人一样,都在渐渐老去。然而,他们一生都在唱“背上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这首歌作为珍贵的军事文化遗产,伴随他们走完辉煌的一生。
《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曲作者郑志洁2012年2月因病去世,根据郑老生前意愿,在向遗体告别时没有放哀乐,而始终播放着他的作品,让歌声伴他飞进天堂。原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铁道兵10师长姜培敏2011年6月10日去世,他的子女也用这首歌为他送行。音乐将生者对一个老军人的无限怀念与哀思化作对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历史回顾,旋律将激励人们继承老革命的传统,将铁道兵的精神代代相传。
精神不灭,军歌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