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艳艳

①

②

③
①成“休闲坐椅” ②座垫被人为倒置
③站点电动车乱停(资料图)

如今,在六安城区的大街小巷,时常可以看到骑着公共自行车出行的人们。公共自行车绿色的车身,车后轮处有着别致的树叶图案和“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字样,显得亮丽醒目,与周边的绿树、花圃浑然一体。
公共自行车服务运行半年多来,给市民带来绿色交通的便捷,并节约资源。而随着大城市共享单车、网约自行车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市民对这一服务体系有着一丝疑惑和对未来更美好的期盼。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和城区公共自行车管理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了解公共自行车的运营情况和今后发展的展望。
六安人的骑行热情有多高?
家住水云涧小区的杨启云是自行车出行“发烧友”,他告诉记者,好多人家里有车,但出门还都爱骑自行车,健康又时尚。杨启云同时还算起经济账:“开车上下班高峰期有时会堵车,骑自行车能保证上班时间,还能省下不少油钱。政府真给老百姓办了件好事!”
六安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PPP项目是2016年市政府重点工程之一,是惠民便民工程、民生民心工程,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工程;防止交通拥堵、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城管局、财政局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协调推进,各级部门积极配合,项目于2016年3月6日签订合同,并于3月23日开工建设,于5月25日正式启动运营。按照规划第一期城区公共自行车共建设147个站点,投放5000辆公共自行车、6000个锁车柱。
六安人的骑行热情到底有多高?记者了解到,从5月20日开始办卡,截至12月11日,共办理20000余张。六安公共自行车借还总量超过94万次,日均7500余次,日最高量近10000次。与全国已建公共自行车的城市同期相比,六安公共自行车使用频率达较高水平。
事实上,公共自行车给市民带来出行便利,有效缓解城市拥堵的同时,带来的更是一笔可观的生态账。据统计,截至11月底,公共自行车共为市民节约出行费用约100余万元(按照市民每次出行平均节约1元计算);节约车辆燃油费约106万元(按照汽车耗油量每100公里8升、每次出行4公里、每升汽油6元计算),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3.8吨(按照每升排放二氧化碳0.785千克计算)。从生态效益方面看,相当于建设绿地6.11万平方米(按照每棵树每年吸收二氧化碳8千克计算等于栽树1.3758万棵,按照每平方米绿地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8千克计算等于建设绿地6.11平方米)。
公共自行车火起来,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坚持公益为先。市公共自行车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办卡需缴纳200元,其中押金150元,预存款40元,工本费10元。公共自行车实行单次借还车在2个小时以内为免费(含2小时);单次借还车时长超过2小时,不足2小时(含2小时),收取租车费用1元;超过2小时按2元/小时收取租车费用(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每天单卡单次租车最高收费不超过12元。如超过10天未还车则视同在使用过程中将车辆丢失须进行赔偿。据了解,截至目前,公共自行车收取的租金费用仅有几百元。
成网成系才能“叫好更叫座”
市民吴丽住在皋城路,上班的地方在金安区友谊北苑附近,中间相距大概5公里,以往于丽大多是搭乘公交车,有时也会打的。不过,自公共自行车投入运营以来,吴丽便花了200元去办了一张借记卡,一辆公共自行车就成了她每天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了。早上7点,小吴出门,步行至离家最近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借出自行车,一路骑行大概花费25分钟,到达单位附近的站点,将自行车还回去后再步行到单位。
小吴算了一笔账,此前来回坐公交车需花费4元,而打的则需要10元钱左右,市区上下班易堵车,耗时也需要差不多半小时。“公共自行车站点离家和单位都很近,真的很方便。”小吴说,骑车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响应低碳出行。
但是,对于公共自行车服务,市民们仍然有很多新的期盼。市民张红星表示,自己家住城南,在城北工作,家门口有自行车,工作的地方却没有借还车的地方,因此希望公共自行车的网络能够覆盖更全面一些。
事实上,公共自行车并不是仅仅为了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而出现的,在未来还将建立与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出租车相互独立、自成体系的一套慢行交通系统。“公共自行车24小时运行,公交车停了,出租车跑得少了,自行车还在运行。这是公共自行车优势之一。”市公共自行车管理中心主任汪晓夫告诉记者。
“公共自行车要成为独立慢行交通系统,就必须实现起步成网。”汪晓夫说,明年公共自行车将进行二期建设,最近即将新增2000辆车,预计二期将投放100个站点,增加8000辆自行车,尽量选择在人流量集中的公交站、商业中心、医院、学校、大型社区等周边平均每300—500米设一个服务点;每个服务点按需求大小设置数目不等的锁桩,在中心城区达到全面覆盖,给市民创造更好的服务。
除了增设网点,对于公共自行车服务,市民呼声最高的就是尽快开通扫码租车系统,特别是20、30岁的年轻人对这一举措更加关注。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正在调试系统,有望在明年年初开通,但通过扫码进行租车,因为涉及到第三方网络平台,因而可能会享受不到2小时免费租车的优惠。
未来发展尚待破局
随着公共自行车数量增加,运营成本、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如何让公共自行车良性发展,让绿色出行走得更远?这已成为开展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虽然从目前来看,我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行半年多来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有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也逐渐出现。
对于公共自行车运营中出现的问题,记者了解到,我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试运营以来,截至记者采访时,仅有1例人为破坏的现象,体现了我市良好的市民素质。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出现,损害了自行车,阻碍了公共自行车的正常运营。非法商家在各站点乱贴小广告、市民随意将垃圾滞留站点、各种车辆随意停放在站点及车桩内,造成还车不便等现象,是目前出现的比较普遍的不文明现象。公共自行车实际上是一道素质考题,能不能运营好,真正给更多人带来方便,还在于市民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能否提高,让类似恶意破坏公共自行车的事件不再发生。
今年以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出现的网约单车成为年轻人的“新宠”。据了解,用户只需下载App,注册、认证并交押金就可以搜索附近的单车,提前15分钟预约,找到车子后扫一下车身上的二维码,就能解锁将车骑走。采用“无桩”模式,用户到达目的地后可以停在任何不影响交通的公共领域。即开即停,摆脱“车桩”束缚,绕开复杂的线下登记,扫一扫就可骑走——在共享经济的时代,这种网约单车的新代步方式,解决了此前公共自行车无法满足的需求。
对于这种新的自行车租借模式,有不少年轻市民表示,虽然公共自行车有对市民实惠的一面,但网约单车好的运营模式,公共自行车也可以学学。汪晓夫则认为,网约单车在三线城市很难有所作为,因为使用量不大,运营成本过高,会造成难以维持的状况,但对于该如何投放车辆和布局,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应该要考虑市民的需求,学习网约单车的用户思维。例如可采用统一的运营管理系统及收费标准,实现通租通还;在投放规模及位置的合理性上进一步研究,更多考虑市民出行需求等。
“下一步,我们有个想法,就是在全市范围内有条件开通公共自行车的县区,进行‘一卡通’的通借通还服务,无论在市、县区办卡,均可享受到一样的租赁服务。比如,在已经开通公共自行车服务的金寨县,用办好的卡既可以在金寨借车,也可以在六安城区借车,还车时在任意一个服务站均可以。这样就扩大了公共自行车的骑行范围,给骑行爱好者和喜欢绿色出行的人们带来方便。”汪晓夫说,从目前良好的运营情况来看,这种服务也许很快就能实现。同时我市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也在尝试市场化运行的道路,目前已在车辆、停车棚尝试投放部分广告。
公共自行车对城市绿色发展和方便市民出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我市的自行车公共服务能够在管理上更加完善,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绿色出行,让城市“绿车”跑得更欢。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 田凯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