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储勇 通讯员 张晓芳 文/图

12月18日,在皖西学院举行的专场招聘会现场。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人,2014年,这一数字上升到727万人,2015年达到749万人,今年数字又攀升至765万人。逐年上升的毕业生人数,再加上经济下行压力,让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心。
眼下,2017届高校应届毕业生招聘季已经到来。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今年毕业生们会如何选择职业和岗位?在昨天举行的六安市2016年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皖西学院专场招聘会上,记者采访了解到,面对当前就业形势,不少毕业生不再一味追求专业对口,很多人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但对于这种做法,不少招聘企业抱有怨言。
毕业生:不追求专业对口,先就业再择业
12月18日上午9时,由市人社局与皖西学院共同主办的六安市2016年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皖西学院专场招聘会准时开场,来自六安、合肥等地的90余家企业带来了4000多个岗位,涵盖营销、机械制造、行政、财务、网络技术、设计研发等多个类别,吸引了2400多名应历届毕业生进场求职。
2016届机械专业毕业生戚大胜携带简历早早来到了现场,他将第一份简历投向了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的检验员岗位,这一岗位面向电子或机械相关专业。“这么久了,专业没丢吧?”该公司的招聘专员看了戚大胜的简历后发出了质疑。原来,机械专业的戚大胜的上一份工作是从事酒店管理服务。
“虽然之前的工作与专业不沾边,不过我觉得只要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应该可以很快上手的。”戚大胜回答道。在他随后与记者的交流中,他坦言,自己现在也并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毕竟刚毕业没有多少工作经验,说择业也不现实,所以想先找个工作干着,积累工作经验后,才能找到更好的机会。”
2017届毕业生张倩倩告诉记者,她学的是计算机网络专业,但她并不想找专业对口工作,她目前实习的岗位是金融类,薪资虽然还算不错,但是她认为没有多大发展空间。“说到换工作,其实我也没有具体岗位目标,我想找一个有上升空间,能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的岗位,因为很多大企业招人都需要有工作经验。”
记者在现场与一些求职大学生交流发现,不少求职毕业生和戚大胜、张倩倩持同样的观点。2017届机械专业的李超表示,起初他想找一家外地大公司工作,但到招聘现场后,在与几家企业的招聘专员交谈后,他又临时改变自己的想法,把简历投向了我市的一家企业。“大企业虽然在工作环境、待遇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大多是流水线生产,难学到技术和获得上升空间,中小企业则很容易学到技术。“趁年轻多学点技术,先就业,再择业吧。”他笑着说。
企业:对先就业再择业,担心企业成“跳板”
缺少工作经验,没有择业砝码的毕业生,选择不再唯专业对口,先就业后择业,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尽快实现就业。但是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先就业后择业,会影响企业的员工稳定性,这让企业感到很头疼。
“现在相对来说,我们更欢迎一些有工作经验、无需岗位培训的人。”在现场招聘的安徽五粮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管部负责人郭彦林告诉记者,当下很多高校毕业生习惯“海投”简历,如同遍地撒网,有些人到通知上班时还不知道究竟要干什么工作。一旦发现不是理想中的岗位,不是想像的工作环境,也许就会“闪辞”。“这样的现象每年都有。”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