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婷
时近年关,春节作为中国人最传统、最被看重的节日,7天的小长假意味着可以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享久违的美好时光。然而,笔者发现身边有不少年轻人越临近回家的时候,越发得愁眉苦脸,询问过后才发现都是因为“囊中羞涩”,害怕回家被“红包”劫了。
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据传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在农历新年,中国人都习惯给小孩红包——红包就是用象征吉利的红色信封包着的小额的钱。现在,这种古老的风俗也借助了高科技手段,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发送“红包”,这在当下社会俨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除了传统的吃饺子、看春晚、发拜年信息外,抢手机红包也许会让你累到手抽筋。据统计,2015年2月9日,支付宝、微信、QQ、百度纷纷发布春节红包发送额度,仅腾讯和阿里两家,春节期间就将送出超过6亿元的现金红包,附加以各种产品优惠券等形式出现的64亿元购物红包。其中,牢牢占据除夕夜黄金时间的春晚更是成为各家手机红包营销大战的“必争之地”。除夕夜,电视里春晚节目热闹上演,电视外无论老少,全国各地数亿用户却在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或是摇晃手机,或是重复刷新屏幕,目的都是一个:抢红包。这一幕看起来有些“疯狂”的场景将在未来数年除夕继续上演。
其实,礼尚往来,传递情谊,本是赏心乐事,也是中国人一个悠久的淳朴传统。亲朋好友,逢年过节,喜事临门,适当地赠送一些贺礼,锦上添花,无可厚非。然而,当人情消费实际已异化为“强迫消费”,不见了人情只剩下赤裸裸的“消费”的时候,又还有多少意义?
这些年物价飞涨,红包的人情价也开始水涨船高。红包代表着一种祝福,这份情谊是无价的,但当它被用人民币的多少来衡量时,就严重变味了。在“红色炸弹”面前,很难简单地划分出谁是“炸人者”、谁是“受害者”,因为今天送出红包的人也许以前先收过别人的红包,现在收到红包的人以后也因为欠着人情给别人回礼红包。我想,人情消费之所以泛滥成灾,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捆绑在人情债上,“解铃还须系铃人”,清除“炸弹”,还须依靠我们自己。
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家患上“红包恐惧症”,恰也说明移风易俗乃是人心所向。拜年是亲友之间的相互问候,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不因时间和距离而改变的珍贵感情,红包本意在于压住鬼祟邪气,保佑平安,传递祝福,不应该成为礼尚往来的人情筹码。时代在迅速改变,作为年轻人,思想应该更加解放、更加先进,可以多向家人和朋友提倡用更加符合文明习惯的方式来增进感情。对孩子封一个适当的红包,并引导孩子用压岁钱做有意义的事。其实,一句真诚新年问候,一杯充满情谊的醇香之酒,更像是用真情填充的红包,远比钞票更温情、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