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艺生态风清气正

  袁跃兴

  11月27日,新华网刊登“冯骥才: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正逐步形成”的文化报道说: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年来,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正逐步形成,十分有利于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加剧转型,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文艺创作面临的环境是全新的。

  在这篇文化报道中,冯骥才并不讳言文艺界文化界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应该看到面对各种诱惑,一些文艺工作者迷失了方向,出现了低俗、媚俗、庸俗的现象,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碍文艺的健康发展。

  针对文艺界文化界存在的核心价值、思想方向和审美导向方面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文艺的发展方向。就目前来看,低俗、媚俗、庸俗倾向得到了有效的遏制,降虚火、练内功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正逐步形成,这有利于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

  冯骥才认为,文艺座谈会后,“文艺创作面临的环境是全新的”,“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正在形成”,而且,全新的文艺环境必然呈现的是一种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那么,怎样的文艺生态才是“风清气正”的?

  这表现为,现在我们的“不少的艺术家都在潜心创作,渴望有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出现,渴望老百姓认可的作品问世”,文艺的繁荣和发展,对于“知识分子也好,文化人也好,心里要有文化理想和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张扬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精神食粮,也才会有支撑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出现。”

  11月30日《文汇报》就刊登了这方面的文化新闻,为了创作革命历史题材新长篇小说,作家王小鹰多次走访苏北盐阜区、皖南一带,寻访抗战遗址遗迹,以当代人的眼光回望父辈的信仰。刚从皖南地区返沪的王小鹰,透着掩不住的激动说:“我去探访新四军军部,实地感受当年母亲和战友们战斗生活过的大礼堂、训练场,妈妈7本回忆录笔记中的场景,仿佛在眼前复活了。”

  这篇报道还说,扎根生活汲取养分、深入挖掘历史题材资源,现在成了不少上海作家的创作习惯与自觉担当。有文学评论指出,近年来,一批上海作家的现实题材作品接连问世,数量质量都呈上升趋势,作品更接地气,贴近生活和时代,记述了中国故事的精神、价值与分量,艺术表现手法创新多元,将浓厚生活气息与鲜明时代精神融汇笔下,上海文学界正努力催生更多触及灵魂的现实题材力作。

  的确,我们应该看到,文艺界文化界文娱圈,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文艺思潮,曾一度影响了社会思潮、文艺思潮,一些作家热衷表现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资本运作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但这种文艺倾向遮蔽甚至替代了作家对文艺的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的表现与追求,以至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失控。这无疑给了那些忽视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时代关系意义的文艺家很多警醒。

  我们知道,我们的文艺家要创作“更接地气,贴近生活和时代”、“张扬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作品,必须做一个时代的先驱者,他们应走在时代的前面的,这决定了第一流的文艺家、第一流的作品的出现。一个文艺家应追着时代而进步,如果避免把个人的利己生活和全社会伟大的生活隔绝起来,这是一种错误。

  一位文艺家所从事的创作是一种个体劳动,但他不应仅仅满足于个人需要,而更须有现实的担当。任何国家,文艺家都应该有责任承担道义;任何时代,文艺家的命运都应与时代息息相关。当一位文艺家的心灵真正跟时代、社会和人民贴在一起,他的笔就会不一样。这样的文艺家,他不会忘记“志于道”的精神文化传统,加强创作与现实、与民族的联系,让“小我”向“大我”回归。

  作为一个文艺家,不能游离于时代的生活之外。他是处于一个时代的伟大戏剧里的一个重要的演员,并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把自我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命运中去,在文艺作品中表现时代的真谛和气息,并且他知道如何使变得停滞而沉重的时代振奋起来,他认为这应是作为文艺家的唯一的态度,这样,他才能赢得人民更多的尊重,才会被时代和读者看作是高尚而伟大的。

  伟大的时代召唤伟大的文艺作品,描绘时代风云,把握时代精神本质,引领社会进步,让时代在文艺中传扬,让文艺在时代中不朽,是每个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的文艺家应该不断拿出不平凡的作品,我们的文艺家需要扪心自问:我个人的写作配得上这个伟大的时代吗?

 

 选择年月
<2016年1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82930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2345678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让文艺生态风清气正⊙千古绝唱话《梁祝》⊙皋城、独角兽及其它⊙错拜⊙晚年⊙50位艺术家同画金安精品在六安预展⊙我市举办文创与资本市场对话交流会 ⊙金寨男篮获鄂豫皖篮球邀请赛亚军 ⊙闲话贵姓⊙磨子潭镇宋家河村村规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