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胜
入冬的第一场雪,来得好突然,当笔者在舒城县百神庙镇采访时,一场大雪飘飘然下起来了,傍晚时,大地已是一片银白,车轮已经打滑。不得已,我们一行人借宿在该镇杨圩村李从生家。
厨房里,李从生热情地请我们坐下,女主人朱传兰忙着切菜、蒸肉,不亦乐乎地准备着晚饭。
我们的话题不由转到了脱贫上,该镇陪同的干部鲁东说,今年以来,该镇加大了脱贫力度,扶贫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这个家庭也是脱贫的典型了。
这个家庭自组建以来,就没有轻松过。李从生说,2002年,他刚与朱传兰成立家庭时,负外债60多万元,家里的孩子要读书,开销也不小。“那时的生活相当艰难,有时连买米和菜的钱都成问题。”李从生说。为了摆脱贫困,女主人朱传兰申请尝试办了幼儿园,李从生出去打零工,但一切的努力,还是没有走出生活的困境。
巨额债务压得全家人喘不过气,而债务的利息每月都在增加……欠债不能一直拖着不还。两口子商量了几个月,最后决定卖房还债。
“2014年,我们决定卖房还债,连手印也按了……”说起差点失去亲手建起的房子,李从生唏嘘不已。“那时候,我们的真过不下去了……”
在这关键时刻,村书记束永仿来到了他们家,力劝他们不要卖房。他说,村两委一定帮他们渡过难关,帮他们脱贫。束永仿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有勤劳的双手,一定会创造出幸福的生活。
这时,朱传兰从外面抱了一大捆柴禾进来,身上沾满了雪花。
聊着聊着,野生大独蒜、板栗烧公鸡等农家菜做好了,鸡汤也炖好了,玉米饼也出锅了,沁人肺腑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
饭桌上,两口子越说兴致越高,李从生说:“我们终于迎来了好日子。”
好日子首先来自村里鼓励他们留转土地。“这能行吗?”李从生心里泛起了嘀咕,因为当时国家刚刚推行土地流转时间还不久。
但为了让家庭尽快富裕起来,李从生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当年他就流转了200亩土地。“过去我们全家最多种植10亩土地,现在要种植200亩,觉得好有压力。”李从生说。为此,李从生边干边学,买来了科学种植书籍,请教了专家。“我们科学种植、细心栽培,起早贪黑地干活,一到天气不好时,心都纠了,生怕影响收成。”李从生说起当年刚刚流转土地的情形,颇有感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了收获季节,李从生一数钞票,除去稻种、人工以及流转土地成本,净赚了10多万元,数着一沓沓的钞票,李从生和朱传兰的心里乐开了花。忙完了水稻,他又把田地种上了小麦,这样又多了一份收入。
第一年赚了钱,增强了李从生的信心,第二年,他又流转了200亩土地,并把第一年赚的钱全用于买生产资料,如收割机、旋耕机等。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