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风雪话脱贫——舒城县百神庙李从生脱贫故事

  本报通讯员 陈胜

  入冬的第一场雪,来得好突然,当笔者在舒城县百神庙镇采访时,一场大雪飘飘然下起来了,傍晚时,大地已是一片银白,车轮已经打滑。不得已,我们一行人借宿在该镇杨圩村李从生家。

  厨房里,李从生热情地请我们坐下,女主人朱传兰忙着切菜、蒸肉,不亦乐乎地准备着晚饭。

  我们的话题不由转到了脱贫上,该镇陪同的干部鲁东说,今年以来,该镇加大了脱贫力度,扶贫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这个家庭也是脱贫的典型了。

  这个家庭自组建以来,就没有轻松过。李从生说,2002年,他刚与朱传兰成立家庭时,负外债60多万元,家里的孩子要读书,开销也不小。“那时的生活相当艰难,有时连买米和菜的钱都成问题。”李从生说。为了摆脱贫困,女主人朱传兰申请尝试办了幼儿园,李从生出去打零工,但一切的努力,还是没有走出生活的困境。

  巨额债务压得全家人喘不过气,而债务的利息每月都在增加……欠债不能一直拖着不还。两口子商量了几个月,最后决定卖房还债。

  “2014年,我们决定卖房还债,连手印也按了……”说起差点失去亲手建起的房子,李从生唏嘘不已。“那时候,我们的真过不下去了……”

  在这关键时刻,村书记束永仿来到了他们家,力劝他们不要卖房。他说,村两委一定帮他们渡过难关,帮他们脱贫。束永仿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有勤劳的双手,一定会创造出幸福的生活。

  这时,朱传兰从外面抱了一大捆柴禾进来,身上沾满了雪花。

  聊着聊着,野生大独蒜、板栗烧公鸡等农家菜做好了,鸡汤也炖好了,玉米饼也出锅了,沁人肺腑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

  饭桌上,两口子越说兴致越高,李从生说:“我们终于迎来了好日子。”

  好日子首先来自村里鼓励他们留转土地。“这能行吗?”李从生心里泛起了嘀咕,因为当时国家刚刚推行土地流转时间还不久。

  但为了让家庭尽快富裕起来,李从生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当年他就流转了200亩土地。“过去我们全家最多种植10亩土地,现在要种植200亩,觉得好有压力。”李从生说。为此,李从生边干边学,买来了科学种植书籍,请教了专家。“我们科学种植、细心栽培,起早贪黑地干活,一到天气不好时,心都纠了,生怕影响收成。”李从生说起当年刚刚流转土地的情形,颇有感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了收获季节,李从生一数钞票,除去稻种、人工以及流转土地成本,净赚了10多万元,数着一沓沓的钞票,李从生和朱传兰的心里乐开了花。忙完了水稻,他又把田地种上了小麦,这样又多了一份收入。

  第一年赚了钱,增强了李从生的信心,第二年,他又流转了200亩土地,并把第一年赚的钱全用于买生产资料,如收割机、旋耕机等。

  (下转二版)

 选择年月
<2016年1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82930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2345678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一夜风雪话脱贫——舒城县百神庙李从生脱贫故事⊙护林就业 精准扶贫⊙“家风家训家教”宣讲进企业暨“巾帼助力脱贫行动”启动⊙市政府办公室:坚决把“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 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党员联帮带 群众脱贫快⊙六安市确定“大别山精神”表述语⊙“中国共产党文化与全面从严治党”理论研讨会在金寨举办⊙王胜率住市省政协委员赴外地考察 ⊙“六安文化周”活动在德汉诺威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