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工业强市战略,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夯实工业基础,为加快老区绿色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打造产业集群
“点燃”工业发展引擎
我市围绕绿色发展战略,着力谋划布局工业集群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努力打造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特色集群。
在安徽永通汽车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了正在总装的一台纯电动城市客车,它采用了企业研发的专有技术,使续航里程比之前提高百分之三十以上,另外,这台车的核心部件都是由集团关联企业自主生产的,以确保整车质量。
落户市示范园区的安徽永通汽车项目由中植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依托自有的氢燃料电池、碳纤维复合材料、电空调等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前沿核心技术,主要生产新能源客车以及专用车的研发、制造,设计年产10000辆专用汽车,产值70亿元。项目一期主要租用康盛管业厂房,同时启动建设新厂房,加快新产品研发攻关,与本地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该企业副董事长吴建波告诉记者:“我们永通汽车作为中植旗下的6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整个中植集团对我们六安公司非常重视,预计我们总投资不会少于20亿元。我们会尽快建设厂房,形成一个引领六安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规模,争取成为行业龙头。”
在叶集区,随着木竹产业转型升级,该区大力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木竹产业集群集聚集约绿色发展。在叶集区安徽丽人木业的原料堆放场,记者看到了堆积如山的枝丫柴和边角料,这些原本都是众多木材厂家的废弃物,而在这家企业却把这些废弃物变废为宝,生产出各类用于家具制造的刨花板产品。据了解,该企业是全国第二大刨花板生产企业,年产30万立方米优质、环保型刨花板。在企业400多米的流水线上,一堆堆废木料经过粉碎、烘干、碾压等自动化工序,变成一张张平整的高档刨花板。
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市在打造产业集群的进程中,始终贯穿“绿色”概念,注重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资源的存量调整,实现产业新升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是通过挖掘存量资源,利用长安专用车、冀东华夏等老企业的汽车生产资质,引进了中植集团、青年汽车、江天新能源等知名企业投资,无中生有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基地。同时,叶集区的家居集群,由最初的一批生产建筑模板的家庭作坊,发展成拥有50余家规模企业、近千家木竹加工企业、百亿元产值规模的产业群体,今年5月份获批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单位。如今,六安齿轮、六安电机、六安绿色食品、六安新能源汽车、叶集家居制造、杭埠电子信息、高桥湾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制造、霍山/金寨生物健康、金寨光伏新能源等成为皖西新的名片。根据我市“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市将建成十大百亿元级的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打造3-4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1-2家国家新兴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激活企业创新“密码”
推动绿色工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按照“完善政策规划、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发展理念,着力描绿工业发展主色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唱响绿色工业发展好声音。如今,大力实施科技带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发展,实施调、转、促,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转型。
近日,记者来到安徽江馨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了由该公司自主研发刚刚投入使用的VCM自动组装生产线,它比原来的手工生产线产能提升了6倍,用工也减少了一半。作为高科技企业,安徽江馨微电子科技公司以手机摄像头用VCM马达、手机喇叭等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为主。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公司专门加强了技术攻关研发中心,着重优化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新研发的VCM产品凭借防尘结构和性能稳定的优势赢得了华为、比亚迪等知名企业的订单。
同样,安徽亿诺新能源有限公司也通过科技创新,研发生产的镍氢电池循环寿命可达500次以上,可充放电达1000次以上,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数码产品、LED照明等领域。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工业企业创新发展,认真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推进工业企业去产能补短板成为我市工业经济一路昂首前行的决胜方略。近5年来,全市共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开发省级新产品43项、安徽工业精品5项,安徽省质量奖企业8家。应流集团核电级关键阀门铸件、星瑞齿轮六档高效变速箱等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成功,即将形成产业化。各地大力实施科技带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发展,实施调、转、促,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加速转型升级。
按下转型升级“快进键”
奏响新工业发展强音
近年来,我市在工业发展中牢牢把握“转型升级”这个核心,全力实施“调转促”,积极打造“合六叶工业走廊”,完善平台,优化环境,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中央和省要求、具有六安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力争在“调转促”中“加速跑”。
在金寨县阳光照明电器有限公司的贴片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个贴片生产线是由该公司去年从国外引进的,它相当于50个人的工作量,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达6.6亿元,主要生产节能灯、灯具、LED等产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前10个月已生产光源3000万只,订单已排到了明年初。这得益于先进设备的引进、技术改造的实施,大大提升了生产工艺。
“今年整个一年应该会产生6亿元的销售,那么二期工程我们会在明年年底,我们会把厂房包括设备继续投入下去,我们预期达产到明年这个时候增长50%以上。目前我们是把营销中心全部移到了安徽金寨,另外我们也会对我们家具照明的研发投入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该企业副总经理马建兴自信地跟记者说道。
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努力做大工业经济总量,金寨县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不利影响。而在舒城县,今年1到9月份,全县149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647529万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增加值338100万元,同比增长11.3%,高于全市水平7.3个百分点。面对复杂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如何取得这样的工业发展成绩?记者走进企业,寻求实际的解答。安徽誉林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汽车减震,悬挂配件的出口企业。企业负责人说,由于受到宏观经济影响,这两年订单有所下降,但公司抓紧这段时间,积极进行调整,全面强化质量管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同时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2016年整个市场大环境变化做了‘调转促’上的调整,从以前的针对国外市场向国内作了一些调整,在国内市场做了一些努力,比如吉利公司我们已经开始供货,明年可能对江淮、猎豹、一汽这方面作出努力,调整整个市场布局,促进整个业务发展。”该企业负责人朱林告诉记者。
一个个工业企业的发展成果、一串串令人欣慰的数据勾勒出六安市加速发展的脉络,绘就工业跨越发展的轨迹。我市始终坚持工业化核心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带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发展,实施调、转、促,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转型。积极打造“合六叶工业走廊”依托现有9大工业园区,推动新能源、新材料、家具制造等新业态的集聚集约发展,全面提升现代工业水平。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扩总量、调结构、提质量,不遗余力打基础、补短板、促平衡,为六安奋力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三五”期间,六安工业发展将以绿色发展为中心,挖掘比较优势,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生物健康、电子信息、新材料等6大主导产业,着力提高主导产业集中度,提升装备制造业的首位度。力争到2020年,六大主导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80%以上,装备制造业比重达25%以上。坚持集群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结构优化、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和新增长点。重点培育六安电机、六安齿轮、六安绿色食品、衡山高端装备制造、杭埠电子信息、金寨生物健康、霍山/金寨生物健康、叶集家具制造、霍邱铁基新材料等几大特色集群,建成一批百亿元级的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优势平台,围绕“一心一廊一谷一带”绿色发展主平台,重点推进合六叶工业走廊暨金叶一体化建设,打造六安工业经济的增长极、绿色工业的示范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按照“一条主轴、两个组团、三个节点”的总体布局,以园区为主体,明确首位产业,注重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兼顾自身发展与互补互助,提高产业关联度,打造工业绿色振兴的优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