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沃土献青春 倾情谱写农之歌——我市大学生村官工作观察

  陆祖轩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跳出“农门”又回到农村。他们被农民兄弟亲切地称为“村里的带头人”、“致富的领路人”、“群众的贴心人”。他们,共有一个充满时代感的响亮名词——大学生村官。

  2008年,中央着眼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部署开展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共分8个批次选聘了917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现有在岗人员380名,已流动安置537名,全市大学生村官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个学生娃,到村里能干啥?”一批又一批大学生村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广袤原野上落地生根,为农村基层注入了新鲜血液,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在加强组织、服务群众、创业富民、脱贫攻坚中发挥着“生力军”作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大学生村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群体形象,把农民群众心底的一个个问号变成了“城里少一个大学生没什么,村里多一个大学生了不得”的感叹号。现摘取我市4名大学生村官工作片断,以此透视全市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

  创业富民的“小杨村官”

  2013年8月,杨广越通过大学生村官招考来到金安区张店镇洪山村。刚满25岁的他,为人随和,乡土气息浓厚,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小杨村官”。

  到村工作后,面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低的实际困难,他坚持不懈地走创业发展之路,瞄准农业规模化转型时机,定位特色水果种植市场,先后克服资金、技术、运营等难题,建成了一个绿荫成片、硕果满枝的葡萄基地。在基地发展走上正轨后,他又联结周边38户农户,成立了金安区尖山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农户通过合作社的集体力量,一起发展葡萄种植业。目前,“小杨村官”品牌已成为六安知名水果品牌,小杨村官葡萄主题乐园已成为六安南部地区规模最大、合作化和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葡萄园。

  村民潘家霞如今已成为“小杨村官”创业园里的“顶梁柱”。3年前,她家里有体弱多病的老人需要照顾,孩子在外读大学,负担很重。小杨从潘家霞家流转土地,给付租金,雇佣她务工;通过举办葡萄种植实用技术培训,潘家霞成了合作社的农技骨干,还可获得合作社的绩效奖金。3份收入,让潘家霞一家年增收达3万元以上。“小杨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实惠,思想解放了,经济上也宽裕了。”潘家霞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在小杨的鼓励下,潘家霞准备办起“农家乐”,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现在,有许多像潘家霞一样的村民从小杨的创业行动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小杨村官”创业、增收、富民的路子也越走越宽。

  近年来,全市共有34名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成立合作社或开办公司22个,流转土地1800多亩,带动贫困户创业135户,为1000余名困难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6名村官创业项目年收益超过10万元。成功创建两个省级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点、15个市级示范点,争取创业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和创业扶持资金500多万元。

  牵挂民生的“六安好人”

  5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但对于29岁的毛瑾瑾来说,她却把青春最美的5年奉献给了大学生村官岗位。毛瑾瑾,河南商丘人,大学毕业后,这个在村里长大的小丫头,远离家乡,瞒着父母,留在安徽,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村官。她也没有想到,这个村官,她一干就是整整5年。

  俗话说,路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任职之初,为尽快融入村里,她一有时间就往村民家里跑。一个月后,村里的基本情况已经摸了个透。期间虽然被狗追过,受过白眼,吃过“闭门羹”,体会过“不耐烦”,但是几个月后,走在路上,再见到这个“外乡人”,村民们都笑着主动打招呼,她对这份工作也干的越来越起劲了。从“好儿媳好婆婆”活动开展到母猪繁殖补贴、从农村户口统计到土地流转、从帮村民交新农合到调解邻里纠纷……她忙得不亦乐乎。从小跟着父母下地干活的她,农忙之际自然少不了她的身影,不是帮着王大娘家摘棉花、就是给李大姐家晒稻子、给李大爷掰玉米的时候手里还磨出水泡来。好多人都说:“小毛书记真不错,又帮助干农活,又给我们讲政策,还免费为村里小孩子辅导功课。”

  2015年已经怀孕8个月的她,一直主动加班,国庆和中秋没有休息一天,不是给企业往银行跑贷款,就是联系广告公司做宣传。今年年初,面对连续的强降雪和极端寒流天气,刚生完孩子的她,不放心村里的事,放下了还没满月的孩子,就往村里跑,公公婆婆气得直跺脚,等晚上回到家里整个变成了雪人。她热心公益,积极给村里孤寡老人送米送面,组织给贫困的学生捐款捐物。看到有很多留守的妇女老人,便组织成立了妇女互助小组。留守妇女们你帮我,我帮你,让家人在外地安心打工。毛瑾瑾又从附近厂里联系一些手工零活,分给大家,帮她们增加收入。2015年,毛瑾瑾荣获我市第二季度敬业奉献类“六安好人”奖项。

  情系家乡的“棒小伙儿”

  孟亚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学毕业的他本可以留在大城市,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然而,大学期间一次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讲座,激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念头,那就是运用所学知识服务家乡。怀揣着这个理想,孟亚运成了霍山县落儿岭镇古桥畈村大学生村官,并在去年被选聘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在村工作期间,不管是软件档案、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等村级日常事务工作,还是党员群众教育学习、美丽乡村建设、老街改造、精准扶贫等中心任务,孟亚运都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农墩石美丽乡村”是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也是安徽省最佳宜居村庄,这些光环的背后,都离不开他的辛勤付出。大到村庄建设连片设计规划,小到群众家门口砖瓦垃圾的搬移清理,他都当仁不让冲在最前。在美丽乡村建设省级验收前期,他主动承担起建设档案整理工作,面对纷繁复杂的档案资料,经常加班加点,主动牺牲节假日。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古桥畈村成功通过了省市级美丽乡村建设验收,并且还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档案的范本。

  古桥畈村原有1座村级电站、两个村级林场,但受自然灾害、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村级集体经济效益很差,群众收益几乎为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和镇村干部想办法,一起到水电部门争取项目,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争取到“国家级小水电增效扩容项目”,预计明年夏季小水电站就可以继续运营发电。村级林场由于山高路远,道路艰难,再加上连年洪涝灾害,1200多亩竹木产品运不出去,群众怨气很大。他和村干部到相关部门争取“村村通”道路项目,终于在今年上半年获得批准,“草塘-陈家岗”路基已经铺好,4米宽的水泥路面一旦建成,不管是对当地群众的出行还是对林场竹木产品的销售都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组织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可,在村期间先后获得了“先进个人”、“优秀村干部”、“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在今年党代会换届选举中,他高票当选为“霍山县第十四届党代会代表”。

  关心群众的“贴心女娃”

  2012年8月,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吴德凤,走上大学生村官岗位,担任水圩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刚入村时,吴德凤对农村工作很是陌生,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她走村入户,尽快熟悉情况。一次,有10来个村民嚷嚷着反映问题,当他们看到村官是个小丫头片子时,顿时语塞,转身要找村书记。吴德凤感到很委屈,但也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努力得到群众的认可。此后,吴德凤满怀工作热情,一有空闲就要求村书记带她走村访户;对群众不熟悉,她就热情主动地打招呼,一步一步地融入到水圩村大家庭。

  学地村民组的李继红,十多年前收养了一名女婴,收养后一直没有结婚,独自将女婴抚养长大,加上自己常年有慢性病,经常打针吃药,日子过得很困难。了解情况后,吴德凤经常到他家为女孩辅导功课,逢年过节买点米面油送过去,并为李继红申请了各类救助补贴。下楼组的李保兰老人,下肢瘫痪,子女不在身边,常年独自一人居住,生活起居十分不便。老人缺乏照料,常常吃完上顿没下顿,吴德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让老人得到看护,她动员老人的邻里亲朋,每周轮班为老人做饭,照顾起居。在了解到老人属于一级残疾,符合享受低保政策时,她又填资料、拍照片,帮助老人顺利通过了低保评审。

  2014年初,村民刘德龙想要流转土地搞家庭农场,没有集中连片的土地可用,找到了村里。吴德凤得知情况后,就挨家挨户地做群众思想工作,向他们说明土地流转的好处,给他们算明白账。有的群众对土地流转有疑虑,吴德凤就拿着流转合同,一条条解释给群众听,消除村民们的后顾之忧。在她的帮助下,刘德龙成立了黄桥家庭农场,流转土地500亩,帮助100多位农民就地实现了再就业。

  2015年,脱贫攻坚号角响起,吴德凤再次投入扶贫阵营。她在龙潭湖村展开调查摸底,对致贫原因、贫困程度、脱贫难度进行精准分析,制订帮扶措施和脱贫计划,做到户户有对策。为切实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她积极奔走,多方争取,修通了沟埂、高庄、陆桥3个村民组的水泥路,修建了瓦楼提水站,新建了陆山、高庄两口大塘,为村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龙潭湖村从一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变成了先进村、示范村,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舞台上,大学生村官演绎着全新的角色:政策宣传员、农技推广员、法律协调员……他们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乡村。如今,一批批优秀大学生村官成为了当代青年的楷模,他们中有全国“十佳村民贴心人”、有全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标兵,他们践行了我市大学生村官“筑梦基层,青春无悔”的光荣誓言。

 选择年月
<2016年11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1234
567891011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植根沃土献青春 倾情谱写农之歌——我市大学生村官工作观察⊙加强和规范大学生村官教育管理⊙保险+期货,能否解决农民“靠天收”⊙校园稻谷喜丰收⊙文物专家论证认为:湖南城步摩崖石刻“天书”是苗文⊙广东银监局:提升在校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