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瑞 王元军/文 陈力/图

悠悠祖厉河,巍巍会师塔。每一个清晨,伴随着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在甘肃省会宁县红军会师旧址的会师塔前,都会有一群老人聚集在此,或打起节拍动情地唱着一首首红军赞歌,或深情并茂地相互回忆着当年的峥嵘岁月。在这个初冬时节,我市“重走长征路 寻找六安人”大型采访活动小分队来到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素有“秦陇锁钥”之称的会宁县,感受当年红军会师波澜壮阔的场景。
11月2日,采访小分队辗转27个小时,抵达白银市会宁县。一座依山傍河而建的红色县城呈现在记者的眼前。红色,是这座县城特有的标志。无论是街道,还是流动的出租车,到处都能看见飘扬的红旗和“红色会宁”的印记。正午时分,记者一行来到了红军会师旧址会师塔前,当我们抬头仰望雄伟挺拔的会师塔,分明感觉到了革命先烈们在血雨腥风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会宁会师旧址的讲解员孙琳告诉记者,1986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缅怀长征途中壮烈牺牲的红军将士,激励后人永远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修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塔。塔高33.33米,共十一层,呈三塔环抱雄姿,立意为三军会宁会师,像三个历史巨人紧紧拥抱在一起,骨肉相连,顶天立地。塔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18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军会师最权威的证明。
红军长征中先后举行过多次会师,而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的会师,是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远的一次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正像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所说:“三个方面军会宁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甘肃会宁作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胜利结束长征的纪念地永载革命史册,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研究红军长征历史,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会宁是红军长征期间三大主力红军唯一经过全境、战斗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有近7万名红军将士曾在会宁境内战斗生活过。红军的宣传和教育,使觉醒了的会宁人民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怀着对红军的深情厚谊,会宁人民从人力、物力各方面全力支援红军长征和会宁大会师。
在会师塔的对面,是一座宽70米,总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该馆馆长胡炯涛告诉记者,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始建于2006年,是一座以纪念各路红军长征,在会宁地区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展陈面积为2700平方米,展线总长度为660米,共展出各种图片300多幅,展出文物300多件,艺术品60件,新创作油画、雕塑等10件,新增亮点15个。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