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姗





被阴影笼罩的花季
今年7月,舒城县开发区派出所依法查处一起侵害在校学生的寻衅滋事案,拘留4名违法行为人。该所6月25日接到报警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处废弃房屋内,一初中女生洪某被已辍学的初中同学龚某等人殴打,龚某等人还强迫其将外衣脱去拍摄视频。该案发生后,鉴于此案影响十分恶劣,派出所立即组织警力对该案进行侦查。经过10余天的侦查,将嫌疑人抓获归案,该案事实全部查清。
近年来,很多校园暴力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打架斗殴,被害学生身残体伤甚至失去生命,施害者也难逃法网。
“纵观这些校园犯罪案件,我们发现,一是被告人平均年龄在15岁至17岁、被害人的年龄在14岁到16岁之间居多,且大多是男生。二是许多案件多是因为同学间的琐碎小事引起,但是发展成后果非常严重的暴力犯罪。其犯罪诱因简单、危害后果严重是校园暴力的特点。”国家一级法官、金安区法院执行局局长、六安二中河西校区法制副校长张明说。
张明还举个例子,在一起案件中,被告人小江与被害人小吴均系某中学高一学生。2014年3月11日上午,小江与小吴在校内超市因琐事发生口角并互殴。后经双方家长、学校老师介入调解,此事暂时得以平息。3月12日上午,小江得知学校为打架的事要给自己处分,遂再次起意欲报复小吴。小江携带弹簧刀在校操场找到小吴,导致小吴的肝门静脉及肝固有动脉失血性休克死亡。这起案件经过法院审判,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小江有期徒刑12年。
据调查,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分别以17.5%和15%的占比位列二、三位。此外,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
在采访中,城区一所小学的班主任告诉记者,班级中有两个女孩,下课时在一起玩,上课铃响后其中一女生不玩了,顺手拍了另一位女孩,可能拍重了,当时两人产生争执。第一节课下后,被拍的女孩把另一女孩从教室里叫出来,约到楼梯口拐角处,并带了4名女孩,每人在该女孩脸上扇了一巴掌后扬长而去。同学举报到班主任处,班主任找来被打的女孩询问情况后,要求其找到打人者当面对质,这时,被欺凌的女孩不敢当面指认,称自己不记得打她者长什么样了。“由于这名孩子不敢指认,老师处理起来也比较棘手,一方面给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挺大的,一方面也助长了那位施暴学生的气焰。”
“情节比较恶劣,造成伤害比较大的校园欺凌案件会走司法程序,如果情节比较轻,一般都是由学校处理,但,这并不说明校园欺凌不常见”,张明告诉记者,“事实上,校园欺凌现象比较多发、普遍,有时比较隐蔽,除了肢体上的暴力行为,校园欺凌还包括语言、网络以及心理上的侮辱和暗示,相对肢体暴力,语言和心理上的欺凌表现形式更加隐蔽,取证难度大。不仅给同学们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更给学生的心灵烙下深深的伤痕。”
校园戾气缘何而来
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欺凌事件频发,让人揪心的同时,也不禁发人深思:这些花季少年为何会对同学暴力相向?这些行为有哪些危害?青少年该如何保护自己?
不久前,国家一级法官、金安区法院执行局局长,兼任六安二中河西校区法制副校长的张明就针对这个问题,给该校学生上了一堂法制教育课。张明认为,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包括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
张明说,在研究中,他发现许多父母有紧张、恐惧、冷漠或无安全感等情绪,又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而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对一些落后生、问题生的关心关爱不够,所以从行动上,一些“问题”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另外,电影、电视等传媒播放宣扬暴力的场景、黑社会的剧情,会对世界观尚未成熟的学生们产生较强的干扰和影响。
在担任法制副校长期间,张明发现,青少年对法律知识基本不懂,法律意识淡薄,实施欺凌、暴力的时候,并不知道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更不知道哪些行为会触犯法律。
“法制、规则教育刻不容缓,现在很多中小学配备了法制副校长,我认为学校应该常期开设法制课。情节严重,构成重大伤害的案件,青少年也是要承担责任和后果的。”张明说。
预防校园欺凌,需要学校的教育、家庭的配合、法制教育的跟进等一个完整且牢固的保护系统。
裕安区中小学心理教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黄孝玉认为,心理健康是预防校园欺凌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学校应有心理专家对心理问题及时干预。其实,学生身心出现问题不是单一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作为家长,要加强和孩子的交流,尤其是父亲,要控制自己的脾气,不要用粗暴代替沟通,父母平时多带孩子参与亲子活动,让孩子生活在爱的环境中。作为老师,要多关注这些学生的情绪,上课多提问,组织其多参加集体活动,给予关注,及时鼓励。
如何向欺凌说“不”
一起起令人惊愕的校园欺凌事件已经引起国家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并出台措施应对校园欺凌。
今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根据要求,我省在全省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范围启动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及时转发,要求按照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认真开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目前,我市各校都在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市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要求各校开展专题教育,建章立制,加强预防。
今年秋学期开学初,城北小学西校区开展了以“反校园欺凌,建平安校园”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通过师生交流讨论说身边事以及观看视频了解新闻事件等方式,让同学们理解什么是“校园欺凌”,加深对“反校园欺凌”的理解。
不久前,六安九中召开“杜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安全教育报告会,邀请裕安区检察院、区政法委综治办等负责人给同学们做现场报告。
在《让花季远离欺凌》的专题报告中,精选了触目惊心的典型案例,讲述了校园欺凌的五大表现特征,细致分析了校园欺凌产生的四大原因,并阐述了青少年成长中要注意的问题。
除了加强学生自身的安全教育、品德教育,一些学校在加强家庭教育方面也行动起来。10月29日,城北小学邀请裕安区教育督导室主任许令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马伟为400名学生家长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许令智结合身边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学生不健康心理产生的原因,针对易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向家长们介绍了预防和阻止的有效方法。
马伟从心理健康的基本定义、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如何矫正孩子不良心理等方面作了一场生动的讲座。学校还制订了校园欺凌心理健康的预防制度,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
另一方面,中小学生加强保护自我的能力也很重要。对此,张明建议,青少年在面对校园欺凌时,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遇事不要忍着不吭声,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者老师;身上尽量不携带太多的钱物;受到暴力侵害时,立即采取灵活的应急措施,不刺激对方,以减少被侵害程度,事后立即报案。还要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交友要谨慎,养成谨言慎行习惯。
各国解决校园欺凌措施
挪威
鼓励学校对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如制定课堂规则,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
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
澳大利亚
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如“反欺凌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欺凌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欺凌现象,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
以色列
以色列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要求学校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并对在职教职员工进行培训。以色列还对正在进行的调查和研究提供支持,以求寻找到个性化的解决办法。
美国
在美国,校园欺凌在初中(6-8年级)阶段最严重,高中时逐渐减少,但依然存在,是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每年开学时,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
日本
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加合格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允许学校对那些给同学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学生停课,并为此制定更加明晰的指导原则和程序。
韩国
针对越来越严重的中小学校园暴力,韩国教育部决定,向一些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警卫服务”,让其免受校园暴力。“警卫”工作,除了警察之外,还动员民间保安公司的保安、体育馆协会等人员来承担。只要学生向学校或教育厅提出身边保护申请,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到学校或特定地点保护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