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之巅见证信仰的力量——夹金山上重温峥嵘岁月

  本报记者 桑宏 余浩/文 隋文进/图

一版翻越夹金山纪念馆采访.jpg

一版SWJ_4200.jpg

  1935年,红军穿着单薄的衣衫、脚踩草鞋,以超越生理极限的意志一步一步翻越了大雪山夹金山。11月7日,“重走长征路 寻找六安人”六安市媒体采访团继续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来到了四川省宝兴县,翻越了位于县城西北部的夹金山,亲身体验了红军先烈们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恶劣条件。

  忆往昔 红军长征过雅安

  时间倒回1935年6月7日这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进入宝兴县境内,继而挥师北上,征服了长征路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在山北小金县实现了与第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夹金山,雄踞宝兴的西北,山顶王母寨海拔4114米,是宝兴硗碛和小金(懋功)达维的分界处。这里终年冰峰峭立,白雪皑皑,气候变化无常,连鸟都飞不过去。

  1935年6月12日,红二师四团先遣队克服重重困难,沿着崎岖狭窄的泥路,穿行在寒冷透骨的晨雾之中,经过筲箕窝、一直箭、五道拐,于中午时分到达王母寨。下午红四团与红四方面军一部在夹金山北边的山脚下相遇,两军意外首次会合。

  先遣队胜利翻越夹金山的消息迅速传到硗碛,大大鼓舞了中央红军广大指战员的士气。由于中央红军的战士多是南方人,从未遇见这样高的大雪山和寒冷气候,但是大家在身体十分疲乏、衣服十分单薄、干粮很不充足的情况下,积极做好翻山的准备。红军用柏树皮和干竹子扎成一捆捆火把,砍来竹竿、树条做成一根根路杖,找来棕皮做背心穿在身上,用当地群众送来的干海椒作御寒食品,扔掉一些不必要的物品,扎紧腰带绑腿,向终年积雪的夹金山挺进。脚下,是冻得坚硬的路;天上,国民党的飞机不时骚扰;眼前,是光秃秃的山,陡峭的山坡白雪茫茫。山越来越陡,路越走越窄。前面的战士用镐刨雪开路,后面的战士便踏着他们的脚印前进。

  14日,中央纵队顺利越过夹金山。从宝兴西河经五龙、陇东、中岗、泥巴沟翻越夹金山直抵懋功城的另一支部队也顺利到达目的地。至此,中央红军于6月12日至18日,胜利翻越夹金山,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再长征 夹金山上体验艰辛

  天刚蒙蒙亮,山谷里的凛冽寒风伴随着采访车呼啸在盘山公路上,清早的团雾不时出现在山路的拐角处。“之”字形山路蜿蜒而上,路边的植被也随之变化,乔木、灌木、高山草甸……最后则是寸草不生的高寒之地。“你们看嘛,现在路修好了,我们开车上去都这么险,你再想想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是有多难!”采访团司机李师傅感慨道。山里雾气很重,似乎从山脚到山顶,汽车一直穿梭在云里,车窗玻璃也越发冰冷。三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顶。这里已经白茫茫一片,冰雪附着在岩石上,地表的寒冷也穿透鞋底直入骨髓。突然间,一片云彩翻山而来,雪花夹杂着冰粒横着扫过山顶。已经做好御寒准备的记者们,即便穿着棉服、羽绒服也抵抗不了这零下十度的气温,在凛冽的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

  稍作停留,记者们便顺着山路而下,这一趟雪山之行让大家震撼、感动!当年的革命先烈们,是有怎样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精神,才能支撑着他们一路走下去。 (下转四版)

 选择年月
<2016年11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1234
567891011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雪山之巅见证信仰的力量——夹金山上重温峥嵘岁月⊙大湾村新居建设忙 ⊙我市多举措维护供水管网 ⊙政府打包 上门服务帮养老⊙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刘惠来我市调研⊙孙云飞在叶集区调研工业经济发展时强调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发展优势⊙毕小彬在霍山督查因灾倒房重建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