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先万
五代十国时期,八公山下的寿州城属南唐所辖,南唐靖淮军节度使刘仁赡奉命在此镇守。地处北方、国势渐盛的后周一直想吞并南唐,寿州是他征伐南唐的首取之地。公元955年,周世宗柴荣兴师南征,大军压到了八公山下,把寿州城团团围住。镇守在此的刘仁赡治军有方,英勇奋战,周军虽然调来八州兵马数十万人昼夜攻城,也没法攻下。这样,周唐两军僵持对垒,春去冬来,寒来暑往,长达三年之久。
寿州城被周兵围困日久,虽然刘仁赡身先士卒,闭关守战,但因粮草断绝,军心浮动,眼看难以坚持下去,而南唐派来救援的人马,又因为寿州城被周兵包围得如铁桶一般,里面冲不出去,外面打不进来,也只好退驻八公山上,设下“十八连珠寨”,每天早晚以烽火与城中联系。眼看城中粮食已尽,甭说是平民百姓早已无炊米下锅,就是戍守城头的将士也是稀粥野菜,勉强充饥。这样,刘仁赡只得求援军大帅李景达从八公山下挖地下甬道,谁知甬道快要挖到城下时,却被周兵探得消息,周将李重进率兵袭击,杀死五千唐兵,夺下兵寨两座。精心设下的妙计落了空,粮草给养仍然无法送进城内,刘仁赡万般无奈,只好请求率领兵士,开城与周兵决一死战,可是大帅李景达坚决不允。刘仁赡积劳成疾,病倒在中军大帐。这下,寿州城内军民百姓更没有了主张,乱了方寸。有的说,出城拚个死;有的说,开城早投降……众说不一,议论纷纷。在此之时,有个人可吓慌了手脚,他就是节度使刘仁赡的幼子刘从谏。虽然他也是将门之子,自幼长于军中,可却没有半点血性,是个贪生怕死之人。他见城外大军压境,连年不退,城内粮草已尽,朝不保夕,早就有了投降之意。如今父帅染病卧床,正是他逃命的时机。于是就在一天夜里,趁着月黑风高,带着十几名亲兵,从城墙上放下绳索,坠下城去,想渡过护城河投奔周兵大营。不料被守城的唐兵捉回,押到了州衙的辕门之外。
刘仁赡听说幼子刘从谏投敌被擒回,真是气从胸内起,恨打心中来,想不到平日里疼爱如掌上明珠的小儿子竟是如此一个贪生怕死、无名无节之人,他挣扎着来到辕门之地,指着从谏说:“我刘家身为唐臣,就要忠于职守,拚得一死也要和州城共存亡,怎能另生二心。至于战争胜负,此乃天意,不是我的过错。你临阵脱逃,反叛投敌,家法不容,军法难饶。”站立两旁的将士看此情景,纷纷下跪,请求宽恕。刘仁赡不为所动。身为从谏母亲的刘夫人更是深明大义,她说:“我虽妇人,也知军法不可循私情,置名节于不顾。我刘家要无愧寿州,无愧天地,众将官不须再说情了。”三声炮响,刘仁赡令士卒腰斩从谏,以正军法。众将士无不痛哭失声。
后来,寿州城陷,刘仁赡气绝身亡。但寿州人没有忘记忠烈刚正的刘仁赡,修建了刘公祠,每年供奉香火,以表崇敬。祠前的石碑上刻着这样的话:“公为唐臣,竟力战守,劳效良多……生抗国难,死勒王事,夫妇忠节,诚罕与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