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平凡的人致敬

  单姗

  在奔波忙碌中,2016年的记者节悄然而至,这已是属于我的第10个记者节。

  放下手中的笔,细细想来,这10年,有很多难忘的记忆,比如,第一次独立采访时的紧张,第一次看到稿件见报后的激动,第一次体会写稿带来的成就和满足,第一次因为工作失误而自责……还有,许多许多个第一次不能忘记。

  这十年,最大的感受是当记者不容易。但,如果你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说,十年的新闻路上,会遇见很多人,采访很多故事,这其中,很多平凡的主人公带给我不平凡的感动,正是这份最让人心动和珍贵的情感,成为我新闻路上最美,最难忘的风景。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段采访记忆。

  那是2014年的初春,我前往霍山县诸佛庵镇大干涧村采访中国好人——张健、孙守群夫妇。张健,有一个亲兄弟叫张伟,跟大多数的兄弟一样,他们情深,友爱;又和大多数兄弟不一样,他们面对更多的坎坷与考验。

  2004年,弟弟张伟从霍山职高毕业后便到温州打工,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朴实,从机修工做到销售主管,并在温州成家立业。哥哥张健高中毕业后,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在家乡做机械修理工作,一家人的日子虽不富裕,倒也平安、祥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春节后,张伟感到身体不适,总是浑身无力。在温州经过检查,被确诊患上的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对张健来说,犹如一个晴天霹雳。

  担心父母承受不了这个沉重的打击,张健瞒着父母向朋友借了些钱直奔温州。医生告诉张健说:“这样的病也有治愈的可能,但一个疗程得要10来万。”听到能治愈,张健果断地说:“钱不是问题,只要能治好他”!

  40多天过去了,张健一直守在床边照顾张伟,可弟弟依然高烧不退,向朋友们借来的12万已所剩无几。医生告诉他药物治疗不行,就抓紧做骨髓移植手术,最好是同胞兄弟姐妹来配型,这样,手术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张健想也没想地说:“我是他哥,我来配型”!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张健和弟弟配型成功了,但首次要花费20万,另外,还要准备30到40万的治疗费用。配型成功的消息让张健松了一口气,可这几十万的治疗费又让他揪住了心。但,他清楚,就是砸锅卖铁,这个手术也要做!

  得知丈夫要捐骨髓救弟弟,张健的妻子孙守群虽很担心丈夫的身体,但看着躺在病床上、浑身无力的小叔子,她更懂得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责任。

  经过两次骨髓移植手术,不幸的是,仍没能挽住弟弟的生命。更要命的是,张伟去世后,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包袱:大半年的治疗费用前后共用了52万元,这52万元巨债,对于张家来说,犹如泰山压顶。

  面对经济窘迫的家庭和年迈体弱的父母,张健和妻子孙守群强忍悲痛,下了决心:一定要撑住这个家,偿还这些债务。

  做出决定简单,履行决定的背后,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在妻子孙守群的支持下,张健开始了漫漫还债路。在张健家,我看到了那厚厚一摞的债务本,小到20,30元,大到上千上万,偿还每笔钱都工工整整地记上。

  为早日还清债务,张健起早贪黑,绞尽脑汁,做过机械修理,最后,与朋友合伙办起了毛竹加工厂,开始了边创业,边还债之路。

  创业之初,各种意想不到的困境接踵而来。为了能节约成本,像收毛竹这样的体力活,都是张健自己去干,做过2次骨髓移植手术的他身体不如从前那样好,尤其是腰部,经常痛得不能动弹,夜里睡觉的时候,还得让妻子帮助翻身。但他还是没日没夜地干活,五年下来,50多万元的巨债已经偿还了30万。

  除了还债,张健和妻子孙守群还决定,放弃生育二孩,把弟弟的儿子抚养成人。更令人动容的,为了不让孩子忘记自己的爸爸妈妈,孙守群常把弟弟张伟的结婚照片拿出来,带孩子回忆过去的时光,孙守群说:“我们做大伯大妈的,不愿抹掉孩子对爸爸妈妈的印象,不想让孩子忘了自己的父母,也希望弟弟的在天之灵能够得到告慰”。记得说这话时,孙守群用手捂住了眼睛。朴实,简单的话,却令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很多人说这是个真情难寻、缺少感动的年代,但在采访的过程中,我的心却一次次被感动,被震撼。

  十年的新闻采访路,其实这样的寻常百姓还有很多,他们身上这些金子般的精神令人敬佩。一路走来,一次次将我打动的,正是这些平凡中的伟大。在这些平凡的人身上,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举,但他们面对困难的不畏不惧,对亲情的不离不弃,不正是我们在人生路上最珍贵、最难得的么?

 选择年月
<2016年11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1234
567891011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向平凡的人致敬⊙文化短波⊙想起了李劫夫⊙文化视界⊙老六安南门塔 北门塔 ⊙刘仁赡辕门斩子⊙幸福晚年⊙皖西老名酒:临水玉泉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