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忠魂 浩气长存——“重走长征路 寻找六安人”采访团访四川省巴中市侧记
本报记者 桑宏 余浩/文 隋文进/图

11月2日至3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主办,皖西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市委党史研究室承办的“重走长征路 寻找六安人”六安市媒体采访团继续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来到了四川省巴中市。
在巴中,红军石刻标语、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刘伯坚烈士纪念碑……不管城市乡村,到处都散落着红色石刻,巴中大地被专家誉为天然的“红色石刻露天博物馆”。
数百六安将士留名巴中
穿行过起伏环绕的山路,翻过丛林叠翠的巴山峻岭,在巴中市南郊南龛山境内,坐落着一片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这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红军碑林,一块块石碑上刻有13万多名红军将士的资料。
该园区的解说员指着园区大门上的“将帅碑林”四个鎏金大字告诉记者,这正是金寨籍将军洪学智亲笔题写的。据了解,该园区以“中华魂”为起点,用“壮国威”收尾,800多米长的红军纪念碑长廊像一条长龙,盘踞在南龛山山顶。
在长廊的屋檐下,安放着为3280名红军将士建立的个人纪念单碑,记者看到了洪学智上将等几十位六安籍将军的个人纪念单碑。“许继慎、郑贤山、黄正平、吴登海……”在相距不远的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上,268块花岗岩石碑上刻着13.8万余名红军将士的名字,上面也刻着数百位六安籍红军烈士名录。
穿越80年血与火的洗礼,一个个镌刻在花岗岩上的姓名,依然让每一位到访者静默致敬。“在巴中,红色精神的传承不止是缅怀,也不仅局限于红色遗迹。‘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这十六字红军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巴中市党史专家冉富感慨地说。
两万多忠魂长眠王坪
11月3日一早,采访车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一个多小时来到位于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在这个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里,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
“最初还能让烈士一人一棺一墓,后来由于牺牲的战士越来越多,只好采取一穴多人甚至挖大坑集中埋葬。”站在红军烈士集墓前,解说员李阳说,这处集墓共安葬了7823名红军烈士,是全国唯一一处红军为牺牲的战友烈士修建的陵园,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烈士集墓区后的山坡上,是占地150亩的无名烈士纪念园。在这里,17225座白色大理石墓碑呈扇形布满整座山坡,远远望去,如同列队守卫的卫兵一样整齐划一。洁白的墓碑上光滑无一字,只有一颗鲜艳的五角星。记者所见所闻,震撼心灵,感动入髓。
“这座红军烈士集墓,集中安埋了7800多名烈士的遗骸,其中团职以上40余人。”李阳动情地说,“红军留给巴中这片红土地的,不仅是割不断的血脉深情,更是红军精神的不断传承。”80多年过去了,至今通江还有一种习俗——过春节吃团年饭前到红军墓前祭拜。
静心倾听12大苏区往事
记录的是口号,留下的是精神。在巴中市平昌县佛头山,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园。
走过写有“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几个大字大门,就来到了木质建筑的红军标语长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的镇园之宝,平昌县本地的一幅最具代表性的原件标语:“拥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军区政治部”几个磅礴大气的石刻大字。
据讲解员介绍,这幅字由红军才子朱光书写,5个石匠花了三天两夜才刻制而成。这块石碑原来位于平昌县老街,后来,因为老街经常涨水,1996年被整体搬迁到了佛头山,是园区内唯一一处原件。
沿着总长近1000米的标语长廊缓缓前进,“斧头劈开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争取苏维埃中国”、“为独立自由领土完整的苏维埃新中国而斗争!”、“赤化全球”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标语赫然石碑上,读来让人为之振奋。
像这样的标语,园内一共收录了1600余幅,这是目前为止国内唯一一个同时收集了12大苏区、16个省、79个县标语的园区,也是展示数量最多的。从一幅幅精炼的文字中,可以窥见当年12大苏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实录。据了解,标语长廊总长近1000米,现在建好的有300米共258幅,主要以政治经济类为主,标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