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桑宏
连日的阴雨天气,让人感受到寒冷,同时带火保暖用品的销售。近日,记者走访多家商超时发现,随着气温骤降,不少市民纷纷选购保暖产品,而众多商家也紧抓商机,掀起保暖用品的销售热潮。
常规保暖产品受热捧
10月29日,天正下着小雨,记者走访多家商场和超市发现,种类繁多的保暖用品,像保暖内衣、绒裤、棉外套等,还有各种款式的电暖器,都被摆在抢眼的位置,吸引了众多消费者选购。
“因为最近阴雨天较多,气温骤降,所以保暖用品比之前好卖不少。类似保暖衣等产品,中老年人买的比较多,年轻人选购的大多是保暖小商品,像暖身贴、暖手宝等。”解放路某商场的一名营业员称,近段时间,保暖用品的营业额一直在上升,羽绒被、毛毯等床上用品卖得特别火,围巾、帽子等保暖小物件也十分走俏。
在皖西路上的某超市,入口处没多远,就是电暖气的摊位,标价大多在100元至300元。记者注意到,短短10多分钟,就有两位顾客前来挑选电暖器。“这几天感觉家里冷冰冰的,大人还无所谓,孩子和老人可受不了,家里又没暖气,就来买一个。”正在选购的李女士跟记者说道,“冬天用电暖器比较合适,比开空调实惠。”
购买保暖用品时需留心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保暖用品还是以毛线和棉质的居多,价格基本与去年持平。年轻人热衷于卡通图案的保暖用品,一些当下流行元素都能在保暖用品上看到,价格相对贵些,但是销量最好。
记者在专营口罩的摊位前看到,口罩的图案让人眼花缭乱,儿童的、成人的,多以卡通图案居多。随手拿起一款,发现这些图案多是用一些胶状的东西粘贴上去的,凑近一闻“有味道”。摊主告诉记者,就是这种带图案的口罩销量才好,那些老式的白色棉口罩几乎无人问津。对此,专业人士提醒,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口罩种类繁多,大多都是卡通图案的,其中不少口罩并没有通过严格生产及检验程序就出厂。有些路边摊点兜售的卡通口罩,里外面料均含有大量涤纶纤维,质地粗劣。这些物质对皮肤很容易产生刺激,从而造成一些过敏现象。选择口罩时,要以质地为棉质的纱布最好,佩戴时要注意口罩的清洁卫生,要保持干燥,连续使用两天就应清洗。刚买来的口罩,应先清洗再佩戴。
记者还了解到,11月是保暖用品消费的旺季,同时也是消费者投诉的高峰期。市工商部门提醒市民,在选购棉制品时要留意产品的成分含量、填充物重量、合格证等,对价格过于低廉的产品要当心,避免买到“黑心棉”产品;在选购取暖家电时应留意厂名、厂址,避免买到“三无”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