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
805户,2257人。东西溪乡西溪社区整一面墙上,张贴着全乡贫困人口的“脱贫大数据”。
每个贫困家庭的家庭结构和致贫原因都不尽相同,如何让这些贫困户都能自主迈开脱贫步子?
让潘显海和潘显杨两户贫困户“强强联手”,两位昔日难兄弟终成脱贫“鸡司令”;金来虎一个养猪大户就带动了20几户贫困人口当上了“股东”,发上猪财;“三十六计——走为上。”易地搬迁让储大爷搬离了危房,当上了保洁员,晚年过上了幸福生活;而杨三寨的旅游扶贫,也让这个曾经“鬼不生蛋”的穷山沟人人吃上了旅游饭……
东西溪乡“一村一策、一户一案”,根据贫困村现状、贫困户致富能力等差异,整合政策、信息、项目、资金等资源,为贫困户“私人定制”扶贫措施,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强化产业帮扶,提升了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各自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家的致富路。
脱贫攻坚工作难就难在它的针对性强,走统一脱贫模式,复制别处成功经验,容易“水土不服”,一旦走进简单化、模式化的死胡同,扶贫必定难以“精准”,注定难以脱贫。精准扶贫,就得在“量身定制”上下功夫,因地、因户制宜找到脱贫的突破口。
时下,精准扶贫战略已进入脱贫攻坚,“天女散花”只能锦上添花,唯有“定制”,方能“精准”,“扶”贫最终也才能放得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