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去产能分流职工工作须做细

  吕梦琦 魏飚

  人往哪里去,是去产能最难的问题。记者日前在部分企业采访发现,尽管涉及的职工安置问题整体进展顺利,但一些深层困难和矛盾愈发凸显。尽最大努力减轻分流职工阵痛应是第一要务。

  职工安置是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据初步估算,今年安置钢铁煤炭行业在化解过剩产能中的分流职工,涉及80万人。去产能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老企业,有的职工干了一辈子,有的全家都在一个企业工作,如今产能减了,岗位怎么减、工人到哪儿去?这不仅是各级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难题,更是职工全家的大事难事。如何帮扶分流职工解决再就业等问题,不仅事关化解过剩产能的顺利推进,更事关职工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企业年度安置进度都已过大半,为去产能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部分企业退出职工在省级和市级社保关系的转移中遭遇“卡壳”,一些地方政府仍未执行“公益性岗位托底”的安置政策等,无疑增加了职工安置分流的难度,亟需相关部门改进。

  政府的职责主要是“托底”。有关部门制订的政策中,“对符合条件人员可实行内部退养”“要运用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帮扶”正是其中要义。如果这些政策措施能够做实做细,相关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将最大程度减轻分流职工的阵痛。

  职工转岗分流基数大、涉及面广,压力不小,但也不乏有利条件。目前,家政、旅游、餐饮、住宿、出行、快递、养老等服务业成长潜力很大,容纳就业的能力也更强,都可为职工分流提供渠道。

  分流职工的痛点就是公共服务的重点。政府部门应多深入企业“把脉问诊”,精准施策,努力拓宽安置渠道,让分流下来的职工找到适合自己的去处。

 选择年月
<2016年10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627282930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123456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我市部署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市领导调研中心城区文明创建⊙多部门联合做好艾滋病防治⊙白莲乡着力提升计生群众满意度⊙机制创新,催开文明之花——裕安区强力推动文明创建侧记⊙不按车道行驶,危险!⊙椿树镇强化惠民资金管理发放⊙安置去产能分流职工工作须做细⊙硝烟散去精神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