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辉 本报记者 李文斌
第一次亲密接触
2015年初,共青团六安市委员会联络部负责人、六安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马健通过众筹方式,带领市粮食局、六潜高速、市自来水公司、六安户外之家、六安蓝丝带公益等多家单位和社会组织走进市第二人民医院脑瘫儿童康复中心,举办了“心手相牵 共享阳光”助残日活动。为该院30多名脑瘫儿童送去300多本书籍和电子琴、拼图、魔方、桌上足球等益智游戏。
活动现场,马健组织志愿者们陪脑瘫儿童涂沙画,做康复训练游戏、读书、唱歌、舞蹈,玩得不亦乐乎,最后还为脑瘫儿童过生日,志愿者与脑瘫儿童一起唱起生日快乐歌,现场温馨而和谐,快乐而感人。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马健及志愿者们看到了脑瘫儿童在康复室中痛苦而又枯燥的生活,针灸、电疗,无不让这些脑瘫儿童感到痛苦,并且大部分脑瘫儿童因为身体原因和家庭原因无法走进校园接受教育。而这次活动的开展,让脑瘫儿童学习了新知识,并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
找准脑瘫患儿需求
通过了解,这些脑瘫儿童一部分为智力障碍、一部分为肢体障碍,基本上来自农村的贫困家庭,为政府出资康复儿童。由于身体原因,绝大部分都无法入学,能入学的少部分儿童常与康复时间冲突,跟不上正常儿童学业。父母在孩子问题上显得非常自卑,不愿与社会接触,造成儿童接触面非常小,接受的知识也少,对思维成长非常不利。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马健组织不同人群前往康复中心开展活动,如安排消防官兵教脑瘫儿童敬礼动作;安排舞蹈老师带脑瘫儿童跳舞;安排歌手给脑瘫儿童唱歌;安排爱心人士扮成圣诞老人,为脑瘫儿童表演节目。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令脑瘫儿童兴奋不已,并且更愿意与人接触,性格也渐渐开朗了起来。
打造一个梦想课堂
在开展一系列活动之后,马健发现,大部分儿童智力并不低,甚至情商高于正常人。如不加强培养,可能一辈子就在枯燥的康复中结束了。马健深深感受到,活动再多再好,也不是长久之计,起不到大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脑瘫儿童接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开拓思维才是重中之重。
回到单位,马健立即与团市委领导汇报近半年来的考察与活动情况,并立即赶制了一份活动方案,精心设计了“向阳计划”阳光助残项目,开展了拓展脑瘫患儿思维、帮助脑瘫患儿康复的“绘本阅读课、音乐课、美术课、肢体训练课”等四节课,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认可。并与皖西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联系,选拔组建了一支20人的“阳光志愿者服务队”,并找专业老师对20名志愿者进行培训。
一边给志愿者培训,一边为“向阳计划”布置教室,在团市委领导的支持下,马健带着志愿者们一起布置教室,让教室变得丰富多彩,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2015年11月,已接受培训的志愿者开始尝试着给脑瘫儿童上课,并且建立起儿童档案、设计出志愿者服务记录。并在上课时不断查找不足,寻找差异,以脑瘫儿童的需求为主线,不断加强学习和改进上课模式,促进脑瘫儿童的成长。
半个月后,之前不爱说话的孩子们愿意与人沟通、交流了,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可以唱歌了;认识了更多种颜色,还可以安安静静地坐着听志愿者读书。一切都因为“向阳计划”的实施,志愿者们的努力,让孩子们得到改变。马健和志愿者们一点点地看着孩子们的成长,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