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方君 记者 宋金婷)今年汛期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造成我市水利工程损失严重,共损毁堤防护岸1751处286km、农村安全饮水100处、水闸172座,堤防决口4处,损坏水库42座、机电泵站51座、水文设施13座、塘坝及灌溉设施2269处,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0.9亿元。灾情发生后,全市各级立即投入到灾情统计和水毁修复,截至9月下旬,已修复水库17座、一般堤防145.26km、水闸131座、水文设施9座、排涝站36座、其他水毁1795处,合计完成投资5.53亿元,总体进度过半。
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核查水毁项目与损坏程度,分级制定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实施方案,优先开展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工程水毁修复,堵口复堤已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修复已完成93%,其他面上水毁结合“八小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实施。拓宽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在积极争取上级投资的同时,主动作为、不等不靠、先建后补,积极整合各类资金,采用融资、贷款、PPP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援水毁修复和灾后重建。加强督查,加快工程进度。将水毁水利工程修复情况纳入水利工程建设年度考核内容,制定考核办法和考核清单。充分反思,启动薄弱环节治理。针对本次洪涝灾害暴露出的防洪薄弱环节,谋划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项目536个。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1条主要支流杭埠河治理、31条中小河流治理、426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全面筑牢防洪减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