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保障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提高​

  本报讯(记者 王婷婷)“2000年,六安撤地设市,财政收入为14.96亿元,财政支出为18.06亿元,截至2018年,全市财政收入已突破200亿元大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9070元和11959元,分别是2000年的7.4倍和7.6倍。”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斌向记者发布的一组数据,充分体现了经济基础薄弱的六安财政一路走来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六安的沧桑巨变和跨越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六安财政围绕各个历史阶段党委、政府的工作主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注重财政调节措施和手段,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健全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有力促进六安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从被动买单到主动施策,财政职能作用日益凸显,极大地促进了六安的繁荣稳定,保障了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十九大以来,六安财政管理工作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并得到奖励3500万元。

  十九大以来,六安财政大力支持绿色发展,推进“一谷一带、一心一廊、一岭一库”六大平台建设;着力促进小微企业发展,通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税融通”贷款、周转使用续贷过桥资金等方式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

  六安财政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7-2019年精心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共投入财政资金873.3亿元,在保障基础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丰富社会供给等方面持续发力。始终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国家普惠性就业创业政策,保障就业资金稳定持续投入。支持发展公平优质教育,新建、改扩建城区义务教育段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实现全覆盖。加强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免费开放。通过财政服务民生,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有序。

 选择年月
<2019年8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93031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2345678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汪芳:守望扶贫的“灵芝姑娘”⊙湿地生韵妩媚家园⊙莫让“减负”变“减速”⊙霍邱县突出三“实”有序推进“三个以案”警示教育​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保障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提高​⊙王胜深入开发区企业开展“四送一服”活动​⊙我市首次举办由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班 ​⊙舒城查处首例互联网无证经营药品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