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圣卫 汪业兵 本报记者 黄雪彦
仲夏时节,草木葱笼。舒城县山七镇要元村的油茶扶贫基地内一片繁忙景象,20多名村民挑的挑、扛的扛,正在为油茶树除草、松土、施肥……他们忙碌的身影在油茶树之间不停地穿梭着,还不时地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
“目前,要元村油茶扶贫基地有600多亩,是通过‘基地+合作社+贫困农户’发展起来的,其中300亩油茶树去年已进入盛产期,如今这片油茶园已成为我们的致富园,油茶带来的收益惠及我们村里的各家各户。”要元村书记沈兴民说。
近年来,舒城县山七镇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合作社连基地,基地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销路,推进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合作社+扶贫基地。该镇大力发展高山蔬菜、花卉苗木、茶叶、油茶、毛竹等本地特色产业,构建了制定一个产业规划、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产业基地、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社、完善一套服务体系、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的“六个一”产业扶贫体系,带动了全镇80%以上贫困人口实现增收。双桂村刘同海组建的海连盛泰农民合作社,在本地发展稻蟹养殖,种植大棚草莓,让游客观光采摘。每年草莓成熟季节,这里格外的红火,来摘草莓的人络绎不绝。要元村鹞子园农民合作社和燕春村燕家店农民合作社致力培育本村的优质高产茶园,茶园的抚育需要大量的季节工和临时工,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对茶园进行深翻除草和茶行铺草,增施有机肥和茶园的水土保持。今年春季这两个合作社还为贫困户代购舒茶早茶苗50多万株,栽植新茶园150多亩。
合作社+技能培训。合作社不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贫困劳动力进行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发展技能,从过去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向技术劳动者转变,激发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动力,切实提升贫困家庭的脱贫致富能力。培训采取按需互动方式,贫困户需要什么技术,合作社就组织这方面的技术专家。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技术、信息等方面指导和服务。
合作社+信息桥梁。依托企业找销路。合作社就地收购农产品,高山村大岭湾农民合作社引进的永宏竹编工艺厂,每年收购加工当地毛竹200多万斤。要元村的鹞子园、燕春村的燕家店两家合作社,自己建立了茶叶加工厂,购置了先进的茶叶加工成套设备,既收购当地茶农的鲜叶,也为茶农代加工,还收购茶农的干茶,当地的贫困户再也不用为茶叶销路发愁;依托电商找销路。
(下转四版)